• 陈 力:解读“新常态课堂”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06-02

  • 解读“新常态课堂”
     

    “新常态课堂”首先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给“有效”这个词进行分解,可以细化出“效果”、“效率”、“效益”等关键词。因此“新常态课堂”要关注以下三维视角:

    一、“效果”好不好——“教学预设”与“学生生成”吻合了吗?

    所谓“教学效果好不好”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的吻合程度,即“教学预设”与“学生生成”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如何。这个视角主要考察教学是否“走得对”的问题。虽然我们对一节课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但课中实施时还会出现多种结果:其一是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其二是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了“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其三是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是教师通过巧引妙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可见,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促成“预设的生成”、避免“预设未生成”,并发挥教育机智,尽可能取得一些“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效果。

    二、“效率”高不高——“学习所得”与“教学所耗”比值如何?

    “有效果了”还要看这效果是通过怎样的代价获得的,即“效率”的问题。“教学效率高不高”主要指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的比值大不大(比值越大效率越高),这个视角主要考察教学是否“走得快”的问题。教学投入主要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学资源的总和,即我们说的“教学所耗”。教学产出是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要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身心素质的发展,个性的成长,创造力的提升等,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所得”。“学习所得(学习效果)”在前面已有所阐述,这里着重谈谈“教学所耗”的问题。就一节课来讲,它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要把课上得简洁而有活力,扎实而有引力,在单位时间里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对教学资源来说,要从实效出发,做到经济、合理,不浪费、不摆形式。

    三、“效益”长不长——“眼前效果”与“未来发展”怎样兼顾?

    “效果好”并且“效率高”了还要看“效益长不长”,因为有效性又可分成“长效”和“短效”,如果管后劲儿、能一生受用的效果就是长效,如果就管眼前效果的是短效,这个视角主要考察教学是否“走得好”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高强度、高密度训练才能记住并掌握的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注定在人们心里留存的时间不会太久;而在探索、发现这些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淀,运用这些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体会倒可能会长远留存。因此,缺少或漠视探索发现过程的数学教学,收获多半是短效的。所以,我们在考虑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时候,要将短效与长效辩证地统一起来,使“眼前效果”与“未来发展”得到兼顾,并让短效为长效服务,不但让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进步,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使他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做到“既治标又治本”。

     

    作者:陈  力(浙江省武义县小学数学教研员)

     

  • 【上一篇】孔企平:研究数学课堂 促进师生发展 【下一篇】杨迎冬:数学知识遗忘后,还剩下什么?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