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应龙:心中有数,无限美好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07-29

  • 心中有数,无限美好
     

    怎么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呢?本来课本上学过了,课上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是特别真实了,特别原始的,包括方队的长队的老师,就是阅兵指挥部的张部长给我的原始的数据,就是这样的。当你碰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怎么做?分类去解决,有几个6啊?有几个0.3?有几个0.9?或者,分类了之后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今天特别巧,刚好一个孩子遗漏,一个孩子重复,所以跳过去以后挺遗憾,应该把它抓住,不跳了。另外一个方面要说的,就是一一对应,我觉得今天从刚才64班孩子的表现,让我想到采荷一小,这个班的孩子教值树的问题,教得非常好。她并没有去说加11,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比较敏感,从学生的回答我能想象到老师当时是怎么教的,所以我们的孩子这块学得特别透彻。14排士兵,有13个间隔,直接说间隔,根本没有去说加1或者减1的问题。当然,下午我们一起分享我的团队张洪叶老师也是讲的值树问题,大家可以听完之后再度交流。

    首先,第一个问题,阅兵中有哪些数学问题?可能我们以前不思考,真的没感觉。因为我是特别关注这个事情,闲聊、看报纸,看电视,乃至于拜访朋友的时候我都会跟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这些问题都很好玩,要解决这个问题,国旗和军旗的形状一样吗?需要用上什么知识?比的知识。什么叫比?我们教材上那句话,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这句话等于白说,并没有突出比的价值。什么时候才要比?有一个数没法表达了就用两个数的比来表达。两件衣服的颜色什么区别,我用红和黑的比就可以表达出来,是不是?国旗、相片像不像,这是我们教材上面的内容,其实不就是用长和宽的比来表达的么?所以当时我看报纸上讲,那7面旗帜,中间是一个军区级的大旗,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其他6面旗是团级的军旗,长和宽,当时我就想它和国旗的形状一样不一样?

    各位老师,再请看,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平均年龄。我们又应该提出什么问题呢?我当时提的是怎么没有统计所有参加人员的平均年龄?该不该有?该有,为什么?不该有,又为什么?当时我看报纸的时候,仪仗队正步75厘米,我就想到我偶尔陪老婆逛商场的时候,老婆常常要说,走慢点儿走慢点儿,因为男人的步子通常要比女子要大,但是报纸上找来找去就是没有找到女兵的步长。到底女兵的步长是多少?我请问张部长。张部长说,女兵的步长75厘米,因为她们的平均身高是1.78米,就是跟我一样高。平均身高就是我这个高度,一步75厘米绝对没有问题。好,这些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不管是对了还是错了,是不是都是很好玩儿的事情?当然,我们还可以提出很多的问题。各位朋友,当时这个问题好不好?整个徒步方队通过检阅需要多少时间?请说说思路。还有就是跟我们教材上的步测相关的问题。包括随之而来的,我们又可以去分享阅兵中的当时央视焦点访谈播的相关视频。记者问他,说这个动作你要重复多少次呢?这个士兵的回答太棒了,我1分钟一共要重复50次,请问这个士兵一共重复多少次?这个动作要练多少时间呢?一天练多少时间?多少分钟?又流了多少汗?士兵们一天流汗2公斤到3公斤。

    大家再看这段视频。(阅兵训练视频)这些视频让我们真的很震撼,我觉得9·3的震撼不应该仅留在93日,我们作为教育人真应该充分地把它用起来。各位看到了视频中除了那个铅垂线,还看到了从膝盖中掉出一张扑克牌。为什么要掉扑克牌呢?当时要检验站姿是否标准要看两个膝盖是否夹在一起。当时张部长告诉我,阅兵的士兵们要求站军姿的时候两个脚后跟是靠紧的,脚尖是分开的,两个脚分开的角度45度,随便什么时候量,一站到那儿就是45度,两个膝盖是夹在一起的。怎么检验呢?中间加一张扑克牌,一松开,牌就掉了。所以要达到的是肌肉记忆的程度,不管你紧张或不紧张,就不会做错一个动作。

    学生能够想到什么问题呢?这也是课前我说一位同学昨天提的一个问题,很好玩儿。因为我们是做一个实践活动,一定有孩子课前的参与、有课中的研讨、还有课后的继续延伸。所以孩子课前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当然有的孩子提的问题非常好,但是也有些孩子提的问题就不怎么好玩儿了。这些问题都是真问题。一个一年级的小孩看完了焦点访谈的视频之后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叔叔阿姨的个子都一样高,是怎么练出来的?”这些问题我们大人是问不出的。我在我学校上这节课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拿出空中护旗方队编成的‘70’跟孩子们来分享,很有数学味道的,可以碰到确定位置。我们四年级,北师大版,新世纪教材是四年级,人教版是在六年级,五年级讲确定位置,还有讲平移、图形的运动,都跟它有关。其实孩子提的问题很多的都是用阅兵的情境去编课本上的数学问题。所以刚才主持老师所说,怎么样做到让孩子心中有数呢?从这个比较中间,是不是让他感觉到了,我们到底发现怎样的问题才算是好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课程标准提出之后所强调的,怎么做呢?要让孩子提出好的问题,老师是不是要带头呢?所以今天这堂课,我只是作了个参考。

    像提的这个问题,当时我非常地意外。因为我的位置特别好,就在习大大的对面,我的右手边是军乐团。当时宣布裁军30万的时候,全场很惊讶,惊讶过后爆发雷鸣般的掌声。掌声过后,我这个小学数学老师在思考什么问题呢?就刚才齐华老师上的课,我想的是,这个30万是占中国军队的百分之几?如果是50%60%,那完蛋了;如果占0.2%0.03%,那也没意思。所以当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觉得真好。

    课本上有相关的问题吗?刚才上完课看到那个图片一定知道了,植树问题是数学广角的内容;火车过桥问题,课本上有。课本学的觉得真的很有用。

    最后,分享的价值是什么?通过这堂课的分享,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真有用,大家刚才也听到了,孩子的感受。数学好可怕吗?为什么没感受到呢?因为我追求的就是数学真好玩。所以大家从刚才摄像老师转播的视频也看到了,孩子一次一次会心地微笑。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工具,数学是科学,数学是文化。我觉得数学是什么呢?我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我认为小学数学就是玩具,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就带着孩子一起玩的一个玩伴。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做我的教学思想研讨会的时候,当时我们主管厅长半夜赶到,他把我拉到房间说我们聊一下。他不认识我,只是在报纸上看到过中国教育报介绍我的一篇整版的报道。当时记者问,华老师,您觉得一堂好的课应该是怎样的?我那句话让他心动了。一节好课是怎样的?我说的是一节好的数学课就像一段难忘的初恋。不可思议是吧?怎么会这样呢?初恋很难忘,初恋很甜蜜,初恋很羞涩,初恋心中有很多的话都没肯说出来。这堂课我们还有很多的话都没有说出来。当厅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小学数学?我说小学数学就是让学生心中有数。这句话让厅长大为震动,晚上几乎一夜没睡,因为半夜才到。第二天开幕式,当时齐华师弟也在,一个精彩的报告,题目就是让学生心中有数。后来人民教育几乎是全文发表的。

    各位朋友,大家现在都在谈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我们课标修订组的史宁中先生是这样说的,我觉得他说的太好了,帮我验证了、补充了我对心中有数的认识。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那我想,是。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我想心中有数才能眼中有数。还记得那个故事吗?苏东坡和佛印打座的故事,苏东坡和佛印面对面打座,然后苏东坡说,我的眼前一堆牛粪。请问你的眼前是什么?佛印说一朵莲花。苏东坡特别开心以为占了便宜,回去告诉妹妹听。他妹妹说,哥哥你输掉了都不知道。怎么我输掉了?你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你心中是牛粪看到别人才是牛粪。是不是你心中有数才能眼中有数?如果你觉得够,我请爱因斯坦来帮我,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我觉得心中有数,才能脑中有数,我请孟子来帮我,这句话我想大家读师范的时候肯定都学过。心的功能是什么?就是思。心中有数才能口中有数,我没有找到一个名人名言,因此我自己找了一句:我们是说不出自己心中没有的话的。老师您同意吗?是不是我们说不出自己心中没有的话?今天这句话,心中有数,无限美好,我觉得也是我对数学的情感表达出来了。这句话好不好?好在哪儿?好在反义词共用,这句话里面一组反义词,心中有数无限美好。既有“有”又有“无”,一句话中有一组反义词就挺好。成功是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毕加索说了一句话,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为了看清真相的谎言。为什么好?既有真相,又有谎言。

    我觉得概括一下,心中有数,才能眼中有数;心中有数,才能脑中有数;心中有数,才能口中有数。我们数学教学更看重的是什么?就是让孩子心中有数。心中有数就是用数学的眼睛、数学的思维、数学的语文去表达生活,去表真世界。心中有数还表达了对数学有良好的情感,不一定是情有独钟,但一定不是心中无数,更不是心中厌数。那首歌非常好听《我的心中只有你》,随便谁唱,都会感到特别幸福。我就想到泰戈尔的诗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数学在我们面前吗?但我们看不到,还能感受到它的美吗?是不是心中无数,就无爱可言?不管对同事、对朋友,还是对我们自己在教着的数学都是如此。我为什么把阅兵中的数学问题改成阅兵中的数学故事呢?2008年当时我在上海讲《游戏公平》那节课,张奠宙先生,我想在座的朋友一定不陌生,今年80多了。当时他听完这节课,主动给我这节课写评论,其中第一句话夸我的是这么夸的:说为华应龙的创造而折服。大牌教授这么夸小学老师太难得了,我特别幸福。当时上完这节课他指导我说,小华,你就应该开发出一系列的数学故事。所以开始我备课当然是阅兵中的数学问题,后来觉得学生到五、六年级已经开始怕数学了,你还说阅兵中的数学问题,太可怕了。当把它改成阅兵中的数学故事,小孩尤甚。

    谢谢老师们。

     

    作者:华应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 【上一篇】郑庆全:学本课堂的实践关注与研究课题之思考 【下一篇】刘祥官:大数据战略与华罗庚的数学智慧(二)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