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祥: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叙写(二)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7-31
  •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叙写(二)

    讲唱歌的技能比较容易表述。比如用怎么样的声音,怎么样的情绪,演唱什么。又比如能有弹性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假如幸福拍拍手,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些都很容易表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所有欣赏的教学目标的叙述都没有点出重点。欣赏能力的表述是能够听辨。如能够区分段落,有几个段落,结构怎么样。能够运用体态,还能对体态线条做出反应。如听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做简要的描述。只有能够描述、能够运用、能够区分,对主题还能唱,这才是欣赏能力。台湾台北的陈培棕老师,他写的教学目标:“能够能聆听并能模仿相同的节拍;以学生为主题,能分辨并运用不同的器具发出的声音做出音响效果;能够思考并与同伴讨论出创意的节。”“能聆听并能模仿做出相应的节拍”,这是模仿的过程与方法,也是能力。“能将创作出的创意节奏搭配歌曲后吟诵”,也是一种技能。这位老师把过程与方法和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能够勇敢地表达并尊重欣赏学生的作品,这就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能力的表述,有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没有标准,或不是一个标准。所谓目标,就是达到的程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是教学的效益。什么叫有效教学?提高效益。学生有没有发展,学生有没有收获,这就是有效教学,发展快,收获多。那么评判教师教学有没有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进步。“通过聆听、感受、鉴赏,激发、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概念太大。第一,“培养学生”,这是教学目的的写法。培养学生的主体行为是老师,这是目的。“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愉快,培养学生的音乐乐趣”,这些写法的行为主体的动词全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是不规范的。应该是怎样写?主体动词应该是学生,比如描述的开头应该是学生乐于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有继续学习探究的愿望,这都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懂得”。学完以后学生能懂,懂什么?了解什么?了解就懂,知识指什么,知识就是米。米从米缸里可以掏出来,米就有了,但智慧不是这样的,智慧是去探索的。学会掌握、模仿,体验、尝试,主动和他人合作,这是过程与方法。我的过程与方法是这样写的:“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随音乐模仿打铁的动作和情景,表现出二四拍的强弱特点。”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打铁的动作,这就是过程与方法。用打铁的动作表现二四拍的强弱特点,这又是能力,知识只是能力。例如《铁匠波尔卡》,感悟非洲人与鼓之间的情感,初步了解,所谓了解就是说知识点,这些都是从学习的角度出发设定教学目标的,应该写得可测量、明确的,具体的。有些老师写得很笼统,在声音、情绪上都没有具体的要求;有的老师杂志上摘抄一些,如培养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等,显得十分空洞。还有写“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能力”,这些是非常不可测量的,不可评价的,不明确的,而且难以操作。正确的表述应该表明学生以后获得怎么样的知识和能力,非常之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可以测量。

    还有教学目标描述的行为条件的情景和范围,什么叫行为条件?如果在数学的教案上,我们可不可以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有很多,但音乐老师写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这就空洞了。数学老师可以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多少道题,非常明确。数学有量化的方法,音乐可不可以这样做?比如目标是听两段节拍不同的曲子,一个2拍子,一个3拍子,能够说出哪一段是3拍子,而且也能说出强弱的规律,这就很好了。比如说,给你四个节奏,能根据给予的四个节奏、音型,去创编两条叫节奏普,就只唱四小节,这就规定了情景范围了。再就是标准定的高度了,考虑到学生和教材,事先就设计好大概达到什么标准。还有就是听三首民歌,哪一种号子?哪一种小调?哪一种山歌?你能不能把它辨别出来,像这些都是规定的情景范围。如果这样写出来,教学目标就更加到位、更加清晰了。

    另外,教学目标叙述的时候有基本的、共同的可以达到的标准。只有把教材很分析透彻了,才能写好。比如有位叫二年级的老师写,“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正确方法,使学生的气息、音色、音域得到提高”,音域怎么提高?相当空泛。气息音色一节课都能提高了?“通过所学知识准确地为主旋律创编二声部旋律,能够编二声部旋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这多难啊。“初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能力,巩固二声部音准”,什么叫二声部音准?音准是什么意思?音高准确,就唱这个音,音高的高度准确,没有什么二声部音准。“体会声音的和谐美,通过合唱培养与他人的协作精神”,这位老师把将来要达到的目标一股脑儿都写上去了,可是一节音乐课,是一小步,我们需要一小步一小步走向最终目标的。而这位老师写得比较好:1.“能够认真的聆听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能够认真聆听态度,能根据乐曲的意境和情景,尝试用笔套吹,小瓶,口哨进行模拟练习”,这就是过程与方法,这所培养他们模仿的能力,探究的能力,2.“能用优美欢快的声音演唱《摆手舞》”,对声音有要求,这声音是优美欢快的,在动作上也有要求,“初步掌握土家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感受土家族的民族风情,有进一步学习少数民族的愿望”,这就切合了学生学习的实际,也就是我们讲切合了学生的学情。

    课程目标描述应该体现在三个层面,它们是不可割裂的。但是也不反对分开写,有的老师就写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的写知识与技能;有的写过程与方法。的确可以这样设定目标,但是要注意的是它们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有位老师这么写:1.“初步了解打击乐器的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与特点”,这是知识、目标;“从而从情感上对民族音乐打击乐器产生兴趣,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条里面包含两个目标,所以是融合在一起的。2.“通过欣赏与分析浏览多首民族乐合奏段,了解民族打击乐器的表现作用”,这是知识层面的。3.“能主动探索民族打击乐器的分类,能主动探索”,这是情感、态度,但也是过程与方法;“打击乐器分类,积极参与打击乐的合奏,创编活动”,这是知识技能。所以这条里面包含了3个层面,这是把他们都融合了。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是每堂课的方向。比如《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有老师写成这:“在节拍组合联系练习中发展节奏,多声听觉、注意力分配等音乐能”,像这种写了等于白写,根本没有什么发展节奏的。“在小片段的歌唱活动中,发展学生音准及即兴能力”,发展学生即兴能力?音准有即兴能力吗?这也不对的。“通过多种音乐游戏,用唱节奏的方法,学唱演唱《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种多种游戏活动,唱节奏型的方法,不是学习结果,也不是个标准。“在歌唱中探索感知旋律的发展手法,平行、级进上行与级进下行”,感知得怎么样?达到什么要求?都没写。把做法写成教学目标,有的把教材分析写成教学目标,像这样的情况我比较担心,可能我们有些教研员也是这样在教研一线老师的。如果这样引领老师,教学质量怎么提高?其实《假如幸福拍拍手》教学目标很简单,“能够有弹性的声音,活泼的情绪,及演唱《假如幸福拍拍手》对生活的美好回忆和热爱或者同学建立友谊”,很清楚的。这个歌曲还能跟小朋友互相进行合作、讨论、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这不是很好的教学目标吗?我们要非常认真的思考一些东西,不能觉得权威的就是什么都好,这是阻碍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台湾有些老师的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写的东西比较实在,比如“能知道说出的《胡桃夹》的作曲者、曲作者”,非常明确。“能明确知道《胡桃夹》前进行曲的曲式和段落,能够说出它的段落结构,能够正确地表现出,它的创作动作,能够自行进行的编配乐曲进行表演创作”,这是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写。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跟着“导游”走,他说往这里走,大家往这里走,大家都往这里走了。大家没想法了,“导游”到错的地方,你们也往错的地方走了。不过还是有写得好的老师的,储百春老师就不错。“能感受《赠汪伦》描述好友别离之情,能积极参与歌曲演唱表现,通过听唱模仿歌曲,通过改编速度力度等方法表现不同的情绪”,很清楚,这是他的过程与方法,如果再有一些探究就更完美了,比如知道赠汪伦的大意,学会演唱歌曲,能够有不同的情绪节奏参与演唱歌曲。我觉得我们很多老师还可以把这个教学目标写得更好。

     

    作者:王家祥(杭州师范大学,著名特级教师)

  • 【上一篇】林 琼:合唱教学中主动的多声听觉培养 【下一篇】王家祥: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叙写(一)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