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瑶香:美是不能被告诉的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07-28

  • 美是不能被告诉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句话对于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然而,什么是审美体验,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实现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我却是刚刚才知道。

    一、审美体验有两个特点:内在性和外向性。内在性是自身的、自给自足的、亲力的,无法强加的;外向性是参与的、容易被感动的。艺术作品是让人体验的,而艺术作品又来源于人对自然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给他们能充分参与、体验到的元素,而不是概念的、抽象的东西。要设计一些学生能参与到其中的亲力活动,这些活动能唤起学生的感觉经验,是能操作的、能被感动的。而学生的审美体验通常不会以纯粹的形式出现,他们或多或少地会同时出现两三种体验:功利性的、亲情的或者其他的体验等等。因此,我们的目标是把学生不是很纯粹的审美体验引向纯粹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中的品性能做出反应的能力。我们要把审美体验中的特殊性尽可能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分享到事物所呈现出来的特殊体验,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审美体验的水平。

    例子:《瑶族舞曲》,随音乐节奏点数花瓣和叶子来参与到音乐的结构中去。花瓣是慢速的,叶子是快速的;或用节奏型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绪情感,在拍打节奏时带上律动的感觉。

    怎样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多呢?① 歌曲强调“三听”:带着好奇听,带着问题听,带着音乐要素听。② 把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③ 教学内容上要揭示音乐要素的作用。④ 教学重点上要揭示音乐作品的品性,即表现性、音乐性。⑤ 教学语言多描述感觉,少作理性分析。⑥ 体态语言尽可能传神地表现音乐感觉。

    二、获得审美体验能力的途径:审美观察 X 审美反映= 审美体验。审美观察不是指用眼睛看,而是搜寻与发现,这是一种主动与外向的操作,是指人强烈地参与到所感觉到的事物的表现性中去。观察者对事物的表现性参与得越投入,表现性会更大地作用于他,使他获得深入挖掘作品表现力的能力,体验到越多,呈现出来的体验也越明显。审美反映,就是当人们的操作成为一种经历时,就会对观察到的事物有反映,与审美观察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观察就没有反映。

    公式解析:1X10=10。如:在工作时边听边唱歌,审美观察(1)专注于工作,顺带着听歌唱歌,但是情感却是很投入的(10);或者不具备乐理知识,但听得很认真、很投入。10X1=10。如:具备乐理知识(10),埋头在认真工作,几乎没什么反映(1)。

    例子:节奏拍打。《大家来劳动》的节奏配合练习。《八月桂花遍地开》间奏的对称呼应和小节呼应,可分成24组进行。

    要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平:① 课堂上要引起、提供、设计审美观察。有观察才有反映。要引起学生主动、外向的操作,强烈主动的参与。比如:视觉和听觉的充分呼应调动。要尽可能的设计可操作的审美观察环节。② 用高层次的观察引起高层次的反映。③ 要采用合适的激励手段使学生投入,投入再投入。即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④ 审美观察是教师可以主动调控的,而审美反映是学生的情感尺度,注意力投入的程度决定的,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体验能力,能体验到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并挖掘出来,放大,放大再放大。

    教学建议:① 还给学生唱、听、奏、演、创的权利,学生的实践要在30分钟以上,精讲多练。② 要开发音源、听源、视源,选择有表现力的,音乐性强的,学生能强烈参与进去的音乐作品。教材中有些学生很喜欢,教师审美反映充分的作品要舍得花课时,用足好教材。③ 课堂上至少有三次能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动、兴奋、投入的状态。④ 要有序设计、动静交替。

    例子:《柳树姑娘》。根据“啦啦啦”的特点分组同音支声伴唱;用颜色的深浅变换着表现声音的强弱,形象地使学生体会和认识渐强记号;随音乐用手画画,并带上律动感受音乐的舒展跳跃;用拉手转圈跺脚等动作来感受歌曲。

    三、从非概念的角度去观察获得的是审美体验。当学生不理解,概念只是概念时,学生的审美观察程度是低层次的。因此,知识技能直接影响审美观察的程度、尺度、层次。观察的尺度是可以概念化的,即可以系统地教授的。而知识技能的传授要从非概念的角度,从感觉的角度来引起审美观察,获得审美体验。

    例子:《山谷静悄悄》、《摘草莓》中休止符的教学,教师配合动作,学生唱,其中还可以配合强弱教学。《钟声叮叮当》6/8拍的拍号教学:聆听琴声,用手拍出拍子(2/4拍),再跟琴拍手(3/4拍)→请学生任选一个拍子来为《钟声叮叮当》打拍子→揭示6/8拍,并在黑板上板书,再次练习→把两种拍奏方法合在一起→用前面的节奏进行曲调接龙;在黑板上板书,请学生用画大圈小圈的方法感受强弱(解决弱起);扩展:时间概念,转圈并唱,完毕后根据教师说的时间做出相应时间的动作。《樱花》:在两拍长音的地方用手开出一朵小樱花→师生互动,被点到的学生做动作,两拍的学生站起来开花→揭示站起来的都是二分音符,都是67,并说说感觉;还可以用日本的舞蹈动作来感受。

    ① 要客观系统地教授知识技能,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② 从非概念的、感觉的角度去教,从学生可以强烈参与到作品的表现性的角度去设计,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审美体验。③ 通过引起审美观察的方法体验来教。④ 知识技能是手段,审美体验是目标。⑤ 要用单元快感理论去指导知识技能的教学。

    教学建议:① 知识技能每一课要落到实处,每课一得。课堂教学要集中于可以教的部分。② 审美观察部分要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对所观察到的事物作出创造性的切身反映,而不是用审美反映去教孩子,比如“要爱祖国”、“要投入”等等。反映是学生的事情,是不能教的。③ 歌唱教学要有表现地唱,充分地分享作品的表现力,而不是会唱即可。宁可少教,但要有表现。④ 补充有表现力的作品,删掉音乐性不强的作品。

    四、只要是艺术的审美体验,是没有贵贱之分,只有程度高低,这是一个过程。要用体验的过程来获得。

    五、审美理解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先做喜欢不喜欢的判断。喜欢或反感应从审美体验本身中彻底清除。要帮助学生学习音乐,是要帮助他去理解体验美丑,让学生参与进去,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先参与再判断,去体验作品,体验情感。艺术教育的功能不是给欣赏者带来快感,而是帮助他熟悉以前不熟悉的东西,帮助他获得审美理解,帮助他去表现生活中的表现性。对艺术有了审美体验、审美理解时,所得到的快感是人生其他体验极少有的。音乐教师要养成审美理解、获得审美体验的习惯。

    教学建议:①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审美体验的层次去获得快乐,少问或者不问如“喜欢吗?”、“为什么喜欢”等问题,而是多问“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最想做的动作是什么”等等。② 审美判断有必要进行,但必须在审美体验之后,对审美体验的感受作出思考后再进行判断,判断的环节安排在最后,从而帮助学生辨别美丑善恶。

     

    作者:吴瑶香(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著名特级教师)

  • 【上一篇】杨燕宜:音乐教学之依据—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一) 【下一篇】姚丽雅:基于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小学音乐课堂范式例谈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