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华:新课程改革与德育转型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6-30

  • 新课程改革与德育转型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专制教育。
           应试教育是专制教育的集中体现。
           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问题是“第二代应试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七个指导思想——
           1.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2.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3. 谋个性之发展;
           4. 注意国民经济力;
           5. 注意生活教育;
           6. 使教育易于普及;
           7. 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陶行知、胡适、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为推进中国“教育启蒙”和教育民主化做出了卓越的、富有原创性的探索并取得积极成就。
           我国当前课程改革需要认真汲取1922年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成就,沿着教育民主的方向坚定前行。
           20世纪中叶以后:教育集权登峰造极。我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全盘复制了“前苏联”高度集权的教育体制和意识形态,整齐划一的思想控制与知识灌输成为教育主流,儿童个性自由和权利赋予不具有合法性,教育启蒙成为妄谈。
           新中国第一次课程改革或20世纪第二次课程改革。其基本性质是“教育民主”。
           我国课程改革“再出发”的根本方向:
           1.让教学变成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
           2.让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构建每一个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3.让课程政策走向分权, 实现权利共享与互动。
           三、道德是什么?
           (一)什么是道德生活?
           自觉的自己支配自己,是为道德生活。(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14页。)
           道德生活不是刻板而僵化的合规范的生活,而是自由、自觉的生活。
           品德的本质是个性自由。
           (二)道德生活是自由的,因而是创造的。
           道德是创造的,负责任的创造是道德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道德的创造性”(moral creativity)。
           让儿童“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最大之教育家之教育意识:将其文化知识向受教者与后来人贡献,对于真正之受教者与后来人天性中之潜在的文化创造之能力,致其诚敬之意识,对人类未来文化之进步致其企盼祝望之意识。”(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371页。)
           (三)道德生活是绝对乐的生活。
           道德是快乐的、幸福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根本目的之二是培养快乐人格。
           让儿童“愉快、积极地生活 ”!
           (四)道德生活是对自我和“他者”负责任的生活。
           道德是责任心和爱心。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根本目的之三是培养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格。
           让儿童“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
           四、我国道德教育如何转型?
           我国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1.专制主义;2.功利主义。
           (一)让德育回归生活。
           1.生活的涵义:儿童生活;儿童与成人共享的生活;可触摸、可感受的“日常生活”或“生活世界”。
           2.生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3.生活即课程。
           (二)让德育植根于创造。
           (三)让德育建基于民主、公平与正义。
           (四)让德育建基于教师的儿童研究。
           两个要点:
           1. 教师要一以贯之地研究每一个儿童品德的生长和生活的变化。
           2.把德育变成儿童研究。


    作者:张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 【上一篇】池昌斌:我们能读懂学生的尊严吗? 【下一篇】没有了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