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瑞清:教育要指向孩子一生的幸福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7-31

  • 教育要指向孩子一生的幸福

    人们总是执着地认为,生命潜能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似乎是开发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对待孩子的态度,说白了就是装的知识越满越好,考的分数越高越好,越听话越好,越成熟越好,越出名越好。

    同事的女儿特别有灵气,上幼儿园时在几十个孩子中很是突出。去年,她开始上小学了。有一天晚上我去她家,她父母不在,奶奶又不识字,她正在为家庭作业的家长签字问题焦虑不字。于是我自告奋勇地帮忙签了个“阅”字,并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孩子看了以后,为难地说:“老师要求签‘家长已阅’4个字,签一个字不行。”我解释了好一阵子,并保证如果老师“骂”她,愿意被她刮鼻子,她才肯罢休。

    这件事令我想到很多。第一,这个班级的老师在孩子面前可能还是居高临下的威严姿态,令学生感到恐惧,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显然尚未形成;第二,老师不考虑学生家庭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习惯于统一要求,学生没有一点选择余地,于是产生了许多焦虑;第三,如果孩子书写马虎、错误率高,再碰上不懂教育规律的家长,孩子有可能因此受到更多的抱怨、责罚,身心受到更多的打击;第四,教育部有明文,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孩子的老师却每天都布置家庭作业,说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质量观可能仍然根深蒂固……

    我有些为这孩子的前途担心。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即使她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也有可能因为被知识学习占去了太多的时间、空间和心灵,因为已习惯于被动服从、机械训练,而失去了灵气、悟性;如果连成绩都排不上好名次,还有可能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也失去兴趣,丧失信心。如果教育使本来如此灵气的孩子变得机械刻板、没有活力了,岂不悲哀?

    据了解,这孩子所上的还是一所一错的学校,所遇的还是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而这件事本身也还算不上什么典型的问题。但正因为如此,深入地联想开去才真觉得有些可怕──我们的教育的确还普遍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迄今为止,人类好像已经端正了对大自然的态度,明白了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但人类还应该端正对生命的态度,既强调开发生命潜能,又强调保护生命资源,形成教育生态意识,从而实现生命的可持续成长。

    现行教育显然存在着强调开发而忽视忘记保护的倾向。人们总是执着地认为,生命潜能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似乎是开发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对待孩子的态度,说白了就是装的知识越满越好,考的分数越高越好,越听话越好,越成熟越好,越出名越好。其实不然。如果为了获得这些而失去善良、自信、快乐,失去求知欲、主动性、创造性、就真的得不偿失了。开发早一点、迟一点、多一点、少一点,应当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保护的意识则应该人人确立,时时确立,处处确立。开发是相对的,保护是绝对的──如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会从根本上制约发展一样,生命资源遭到破坏,会从根本上阻碍人一生的成长。

    于是,我的脑子里跳出了三个名词。一个词叫“成绩”,一个词叫“成功”,一个词叫“成长”。我觉得这三个词实际上是表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境界。有老师眼睛仅仅盯在成绩上面,哪怕这个成绩是虚假的,哪怕这个成绩是作弊得来的,只要有成绩,他就满意。哪怕这个成绩对于小孩的未来的成功毫无意义,他也不管。他教育的意义仅仅局限在成绩上、分数上。比分数长远一点是成功,只要小孩将来考上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找一份安逸的工作,或者是出名,或者是发财,或者是升官,或者是进城,哪怕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快乐,也在所不惜。

    也许,我们应该不必太看重“成绩”,成绩并不一定导致成功;也许,我们应该不必太看重“成功”,成功并不一定导致幸福,不幸福的成功只能是暂时的成功,甚至是虚假的成功。我们真正应当看重的是“成长”,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抓住“成长”两个字。成长是超越成功层面的东西,因为成功了,我们可以成长;失败了,我们也可以成长,失败了说不定是更好的成长。人要坦然地面对成功,也要坦然地面对失败,不怕失败,这才是最大的成功。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如果把教育的最高境界定位于成长,就会使教育变得非常有趣。我觉得我们的孩子成长一定要跟幸福、快乐相联系,只要成长就快乐,只要成长心里面就觉得踏实。那么成功和成绩就成了成长必然会带来的副产品。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要站在成长这个层面上去理解,确立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教育生态理念,确定人可持续成长的理念。人的一生,你只要关注成长,就不用操心成功,更不要操心成绩的问题。人专心致志地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你还用担心它不结果吗?还用担心它不成材吗?可悲的是现在有很多树,刚刚长出一点,我们就急切地摇晃着它,抱怨它为什么不结果,为什么不成材,最终导致它结不了果,成不了材。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们更喜欢这样一句话,“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我们在起跑的时候,都怕输,结果呢,怕输的人往往思想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最后还是输了。很多人输在终点线上,到那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教育,既要开发生命潜能,又要保护生命资源,在教育目标上,要定位得高一点,远一点,要指向孩子一生的快乐幸福;在教育过程上,要从现在就快乐、就幸福,要让孩子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作者:杨瑞清(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

  • 【上一篇】徐锦生:让“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 【下一篇】张 华:让教学变成研究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