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张祖庆《忠犬八公》、姜亚丽《秋》示范课赏析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10

  • 文化是课堂厚重的张力

    ——11月9日上午王崧舟《湖心亭看雪》张祖庆《忠犬八公》姜亚丽《秋》简评

    秋日胜春朝。美丽的西子湖畔,再次迎来中国小语盛会。

    11月9日8时,中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在中国杭州正式宣告成立。按照周一贯老师的说法:56个名师工作室建立了自己的“家”。由此开始了以名师建设为核心的小学语文专业发展之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家族”会越来愈庞大,这个“家”族的文化会越来越厚重,并且在中国小语新时代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随即,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理想课堂”开帷幕。

    整个上午,浙江三位实力派老师为观课教师呈现了三堂异彩纷呈的好课。这其中有在小语界影响深远的、已为大学教授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也有新生代名师领军人物张祖庆,还有活力充沛已获全国赛课一等奖的姜雅丽老师,可谓层次感强、实力性代表分明。

    关于三堂课,有我所尊敬的孙绍振教师和孙世每老师的精到评价,我想就构建“核心素养下理想的课堂”的角度话题契入。

    我们知道,语文核心素养有四点,其中就有“文化”,“语文”之文,尽管说法颇多,我觉得,“文化”是其关键。试想,没有“文化”还能是“语文”吗?

    通观这三堂课,让我想起托尔斯泰一句经典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我想化用过来说:三堂课的厚重感的因由都是相似,但三堂课的精彩各有各的不同。

    我以为,文化是课堂厚重的张力。

    王崧舟《湖心亭看月》:审美文化驱动的人文素养拔节有声

    张岱的《湖心亭看月》是一篇文笔干练、丰神绰约的名小品文。在当今新教材倡导加重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背景下,王老师此课无疑具有指导性意义。

    小学小古文教什么?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王老师此课似乎在告诉我们除能够读通小古文外,还应该教文化。

    怎样教文化?王老师的这堂课首先从读懂课文开始,层层推动学生感知汉语文化的魅力。在通过相关材料,得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西湖”后,引出课文,接着王老师让学生画出四个有数字“一”的句子,直奔汉语数字文化的审美蕴藏,在充分让学生阅读的基础上体会“一”字及其量词的能指性,体会汉语文化的魅力和课文干练、丰瞻的特点——传统语文教学意义上的启发教学、换字释义、品词析句、情境教学以及后来的读写结合等等,都有体现,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教学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技能训练,而是在王老师的生动引导下,让学生进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审美发现,尤其是对“与”字的“有”与“无”的思辨,出情出境,给人张力弥漫又举重若轻的感觉。

    当然,对于文本蕴藏的人文文化,王崧舟老师深知“痴”字的精神内涵,在引领学生体会这个关键词时,也是让学生经历审美发现,从而达成审美意趣的渐次体悟。

    可以说,王老师此课以审美构筑课堂事件的全过程。包括课堂结构的审美化、课堂资源的唯美化、教师创设语言的情景化……都高度融合,浑然天成。

    王崧舟老师此课的魅力孙绍振教授、孙世梅老师有精到的评点。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够把“雪”的文化意义略为介入课堂审美过程,或许对张岱个人精神世界的了解会更有裨益。毕竟本课王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到这一点。

    张祖庆《忠犬八公》:情感文化冲击下心灵的回响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忠犬八公》源自于情感浓郁的文字和影视材料。人与动物的情感性是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张老师深知此点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字和影像形象的基础上,以读写结合的形式,达成教学目的。

    无疑,紧扣“教授”与“小八”相依的生活细节和“小八”十年信守,是撞击学生情感的关键抓手,张老师深谙于此,并由此组成教学过程,在一点一点感知的基础上,达成学生情感的沸点。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却十分重要的设计视点,因为“感”为“情”生——感情者,有“感”才有“情”。

    而读写结合是形式,写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升华情感的浓度,所以课堂的主要时间代教授跟小八写信,代小八跟教授写信,看似寻常,实属匠心。

    至于对最后关于幻想段落的教学,张老师举重若轻,这是教学的需要。毕竟学生不是普通的读者,而是童心弥漫的孩童,或许,“哀而不伤”才是小学教学情感文化的基本标准。

    作为整本书的阅读分享课,张老师全课围绕两个话题展开课堂教学,把读、写、思充分融合,达到了较高的课堂境界。

    姜雅丽《秋天》:汉字文化起步的生命旅程

    对于儿童来讲,文字无疑是生命敞亮的基础性资源,低段儿童的汉字教学十分重要。温儒敏教授说“汉字是中国儿童第一文化”,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还因为汉字本身是中国先人的智慧,充满审美性和智慧性。学习汉字、热爱汉字是最基本的文化传承。

    姜老师此课让学生从生活出发,渐及课文,使学习之旅经历感性认知的发动提速和飞跃的过程,识字也历了插图到文字的过程性认知,符合低段儿童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尤其是在学法指导学习常规引导等方面可谓细节把握精准,其中,巧妙地将文化浸润于文字教学堪称本课的亮点。体现了姜老师虽年轻却不乏课堂的厚重感。

    在处理插图与文字结合的环节中,“松果”与“松鼠”学生都有提及,姜老师课件只是出现了文字“松鼠”,而未出现“松果”,我个人觉得,“松果”更近乎“秋天”的意义。

    观课,观的是课背后的思想,我以为千课万人倡导的“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已经在第一天表明,这个理想,首先是文化。

    (《四川教育首席记者  余小刚

  • 【上一篇】姜雅丽《秋天》示范课赏析 【下一篇】薛法根《珍珠鸟》示范课赏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