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谷鸣:英语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9-09-26
  •  

    夏谷鸣:英语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自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一方面,人们似乎很清楚,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个交流工具。在我国各行各业的人才选拔准入阶段,都设置了英语的要求。社会各类英语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另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对这种势态的发展深感担忧,对英语学习提出种种质疑,更有极端的观点认为根本不需要学习英语。本文对此不加讨论,只试图从英语教育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角度来回答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英语学习对于现代人的发展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批判性思维:英语教学该承担的任务

    1862年同文馆算起,我国学校正规英语教学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其间,英语教学随着社会需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如当年同文馆的开办,就是因为鸦片战争后,清廷在被迫与英、法等国不断地商谈、签订和修改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过程中,需要自己的译官员参与传译,因此其课程设置主要以“语言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翻译是主要课程内容。到20世纪末,知识经济时代逐渐影响世界各国,我国英语教学也随之作了改革,引入了交际法,在语境中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这种因社会需求而设置的课程为社会培训了许多人才。同文馆培养的一批翻译人才,改变了中外谈判由西洋传教士担任翻译的局面,20世纪末的英语教学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哑巴英语”的现象。

    但从学科内容分析,教学的重点始终定位在语言本位上。京师同文馆英文馆八年课程表中都有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练习句法、翻译条子、翻译选编、翻译公文、练习译书。即使是翻译课程,也是主要在文字上下功夫。由此可见当时对语言结构的重视。到了民国,英语一直受到重视,但当时的教学重点仍是语言结构,如19121913年学制中学课程标准关于外国语的规定 “中学学习发音、拼字、读法、译解、默写、会话、文法、习字”。1949年后,国家先后颁布了12个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在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有了很大的变化。1978年大纲明确听、说、读、写技能培养目标。到了1988年,大纲的教学目标规定为 “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一直以来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民众需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应试倾向日趋严重,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很好落实,教学活动主要聚焦在语言的知识层面。2001年开始的长达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从我国英语教育发展过程看,我们教给学生的主要还是英语语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那么,英语是不是一门知识或一门技能?对于语言工作者来说,英语是一门专业学科;对于专业翻译人员来说,英语是一种职业技能。但如今英语教学已经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普及,我们开设英语课程不再只是为了培养少数的语言研究或翻译人员,应该承担起 “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 “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人文学科 humanities)在《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研究人类、人类文化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学科……人文学科的现代概念源于古希腊语‘paideia’一词,原指公元前五世纪所设立的一门普通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青年人具备公民素养”。英语在人文学科中又有其特点,是一种写音的“分析性文字”,在具体表达事物方面,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总体后具体,先结果后原因,先小后大,表现在思维习惯上,则是分析事物、重视逻辑的抽象思维模式。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以训练他们的抽象性逻辑思维,尤其是以逻辑为基础的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理应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批判性思维:形式逻辑的补偿

    人们常常认为逻辑思维是在数理学科中进行训练和培养的,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在数学、物理课程中所关注的主要是数理逻辑,属于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研究具有不同内容的同一类型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一般组织结构,以找出其中的共同特征。例如,在几何证明过程中,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的就是形式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在广泛使用,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所有……都是……”“如果……那么……”这类的判断句式。例如:

    1)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

    2)所有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3)如果金属遇热,那么金属会膨胀。

    在对事物推理中总是要运用到形式逻辑:

    4)所有金属都是有光泽的;铁都是金属;所以,铁是有光泽的。

    但是包括数理逻辑在内的形式逻辑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高度形式化的方法远离人们的思维实际,有时甚至会产生非常荒谬的推论。例如:

    5)如果货币的供应增长率不超过5%,那么通货膨胀率就会降低。因此,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在10%左右,通货膨胀率不会降低。

    尽管这个推理的前提是正确的,但影响通货膨胀率的原因不只这一种,诸如进出口价格的升降等因素也会影响通货膨胀率。Bochenski在 《现代思维方法》一书中指出:“牢牢记住形式系统总是抽象的,决不可把它与实在画等号。因此,决不应该把形式化方法当作唯一的方法,相反,应结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形式化方法。”他所说的“其他方法”,其中很重要一种应该就是非形式逻辑或批判性思维。它们能够解决形式逻辑没有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从多种角度去观察、评价、分析、论证事物的过程,“既有对所获取的信息、知识的怀疑及估量,也有对新发生的种种事情、所获得的种种信息和知识的种种分析”。斯柯雷文和保罗在《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一文中,给出明确的描述:“批判性思维是智力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积极地、熟练地、灵巧地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价由观察、实验、反省、推理、交流中所获得的信息,并用这种思维指导信念和行动。”从对批判性思维的众多研究和定义描述中,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这种思维特点和思维过程。

    首先我们要有积极的态度和批判的意识,再以此为出发点去敏锐地考察外界的信息、他人的观点,善于质疑其论证,并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求证、评价,最后作出自己的理性判断。例如:

    6Girls are doing so much better than boys in school subjects that all the best jobs will be taken by females.

    这是一个推断,Girls are doing so much better than boys in school subjects”是一个现象,但由此推断出“all the best jobs will be taken by females”这个结论不符合常理。问题出在此推断是建立在一个不正确的前提假设上,即在校学习成绩好坏与今后就业有着密切联系,成绩好的肯定能够找到好工作,成绩不好的肯定找不到好工作。这个假设是许多学生家长所认同的。但根据社会就业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要找到好工作需要多种因素,单靠学习成绩好是不够的,有时还不能起到主要作用。如果再从性别平等意识角度分析,还能发现该推断还存在另一个错误前提假设,就是女生不应该找到比男生好的工作,存在着性别偏见的潜意识。

    上述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而思维过程所运用的观察、质疑、分析、评价、论证等技巧和能力如数理逻辑一样,是可以在学校课程学习中进行训练和培养的。在欧美国家,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如英国的Alevel课程中就专门设置Critical Thinking的一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在我国至今还尚未研制、开发专门的课程或评价标准,但我们可以在人文课程学习中加以渗透,其中英语学科可以是一个主要平台。

    三、批判性阅读: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平台

    “人类的语言就是高度逻辑化了的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并已进化为了人类思维的工具”。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处理和传递信息,其中获取与传递信息,体现语言的交流或交际工具,处理信息则是语言的思维工具。在英语学习中,我们通过听、读训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通过说、写训练,培养他们的信息传递能力。而学生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借助语言获取和传递信息,就是依靠借助语言工具的思维。因此,阅读是一般性思维训练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也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一个学生通过形式逻辑思维对在阅读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他能够理解该信息,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常规性阅读理解,但假如他通过批判性思维对所获取信息再进行深刻思考、实际求证,那么他就能够判断、验证该信息的真实性程度,由此可以决定是否接受或纠正该信息,这是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

    批判性阅读不同于普通阅读理解,它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对信息作深加工 的思考。例如:

    7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is growing over twice as fast as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Although America still lays claim to the largest GDP in the world, China will soon overtake the US to have the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在常规性阅读教学中,我们的关注点在文本所传递的信息理解上,在课堂上常常会设计类似这样的问题。

    How much faster is Chinas economy growing than that of the US?

    When will China overtake the US as the country with the world largest economy?

    Which country currently has the worlds largest GDP?

    Why will China have the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这类问题只能引导、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取文本传递的信息。即使最后一个问题Why will China have the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学生也能根据前一句,作出简单的形式逻辑上的推断。假如带着批判性思维方式阅读该文,我们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ssumptions has the author made?

    A.The size of the econom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about a country.

    B.China will overtake the US because of its strong manufacturing capabilities.

    C.The current trends in growth will remain constant.

    D. No country other than the US or China could ascend to the top economic position.

    E.The US economy is shrinking.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dditional pieces of information would most support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A. At present Indias economy is growing 5x faster than that of China and over 10x the speed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B. Reputable economists around the globe believe that China will continue to have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economy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C. America is likely to fight a war with Iran.

    D. Chinas government has encourage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China for over thirty years, making it one of the friendliest environments for high-tech manufactures.

    E. The European Union may collapse in the next few months.

    这两个问题不是简单地理解文本的意思就能回答的,它们需要通过前提假设的质疑和论证。第一个问题:A.显然跟文本中的信息关联不密切;B.中国要赶超美国,单靠强大的制造业是不够的;C.是正确的前提假设;D.也是正确的前提假设,因为如果有第三国发展比中美都快,中国要成GDP最高的国家,也会有问题的;E.偏题,因为本文的主题不是讨论美国经济衰退。通过同样的思维,在第二题中,我们也能发现B选项能够支持文本的信息。

    从上述问题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常规性阅读与批判性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在我们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设计加以体现,从而在常规性阅读的基础上,增加培养批判性阅读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途径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设计批判性阅读的问题?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美国SAT中批判性阅读的问题设计。SAT的组织者美国大学理事会认为,批判性阅读重点是测试学生寻找线索、逻辑推断、比较分析和独立评价的能力。为此,在设计试卷问题时,他们主要会关注以下几大方面。

    1.阅读文章讨论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寻找信息的主要线索;

    2.作者就主要问题,得到了什么样结论?梳理作者的思维逻辑;

    3.作者得出如此结论的理由是什么?分析作者的论证;

    4.作者使用的是事实、理论,还是推断?质疑作者的论证,事实可以被证实,理论可以被证明,而且不会被事实混淆,推断自然是尚未被证明的;

    5.作者是中立的阐述还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质疑作者的论证;

    6.作者的论证可能有哪些合理的前提假设?评价作者的论证,等等。

    这类问题可以被借鉴到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来,把常规性阅读转变为批判 性阅读。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标(Go forIt)》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第35页的阅读材料为例,设计几个问题,尝试批判性阅读的可能性。

    文本讨论的是排球运动员Cindy的饮食习惯,涉及健康食品问题。教师们常常会设计常规性理解的问题,例如:

    1What does Cindy eat for her 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

    这类设问很难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中存在的问题或谬误,甚至会误导他们,以为早餐只吃橘子、苹果有利于健康,饭后的一个冰淇淋就让人发胖。但如果通过下列问题的引导,学生会去思考食物的均衡、食物能量的摄入与运动能量的消耗等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健康食品观。

    2Why does she have such eating habits?

    3What is her assumption to support her choice of oranges for her breakfast?

    4If you eat too many oranges at a time, what will happen?

    5If you eat oranges with milk for breakfast, what will happen?

    6Why doesnt she eat ice-cream, though she likes it?

    7Is it a fact or an opinion of Cindys?

    8If it is her opinion, does she give enough reasons to support it?

    9If not, what information is missing from her opinion?

    10What is healthy food in your opinion?

    如果我们在日常英语阅读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逐步渗透类似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将会慢慢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长此以往坚持,他们就能提升这种素养。也许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与英语关联不大,但他们具备了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这应该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

  • 【上一篇】张荣干:发展思维品质的中小学英语活动设计——原创与思路 【下一篇】王蔷: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