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捷《慈母情深》示范课赏析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11
  • 慈母情深》话“表情”

    ——何捷老师课例浅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何捷老师的阅读课堂里,我们常常看到他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生动诠释,而今天《慈母情深》这一节课,我认为是何捷老师的典型课例。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而辛苦的母亲不顾同事劝阻,毫不犹豫的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平凡而伟大,事小而情深,抒发了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何捷老师的这堂课,围绕“怎样表达深情”的教学目标,如何教学生学会表达的呢?

    一、明确目标聚焦“表情”

    开课板书,直接让学生读板书,明确本课目标:怎样表达深情。

    接着回忆自己的母亲、生活中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找到学生学习和情感的起点。

    二、感受人物辨识“表情”

    在教学中,课文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首先需要对信息进行辨识和提取。

    何捷老师通过“母亲是什么样的人物”的辨识,来完成这个任务,请看这几张幻灯片

    CAI读了《慈母情深》,你觉得“母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描述心中“母亲”的形象。

    我想要用文字为自己的母亲为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像……  ——梁晓声

    CAI全文共出现34个“我”。检索有“我”的描写,朗读带“我”的内容,真诚地分享我的感受。

    CAI内容赏析

    穿插写“我”的所见所想,对表达深情到底有什么作用?

    分析形式统整“表情”

    人物母亲的形象认识有了,内容赏析有了,接下来要学习表达,必须从写了什么(内容),到怎么写的(形式),我们依然关注这节课的两张张PPT课件:

    CAI形式赏析:(一句一行)

    “妈——”

    “妈——”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一句话独立一行,作者为何这样写?

    提示语那么少,不同角色该怎么读?

    CAI写法赏析

    表达情感,其实形式不能忽视

    明确写法反思“表情”

    课堂到了这里,内容和形式都已经关注,可以说“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已经关注了,接下来要明确的是“为什么这么写”。依然看关键的几张PPT课件:

    第一张:

    CAI写法赏析

    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对比:

    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紧。母亲的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褐色的口罩上方,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对比以上两种写法,原文为何更能打动读者?

    第二张:

    CAI赏析收获:

    表达情感

    形式+内容+写法

    赏析与质疑:

    “买书故事”太普通!梁晓声怎样写,让普通故事变得非同凡响?

    第三张:

    CAI赏析收获

    让故事非同凡响

    发生的环境?

    故事中的配角?

    故事的结局?

    第四张:

    CAI赏析收获

    表达情感

    形式+内容+写法

    表露深情

    顾及每一细节

    到此为止,如何表情,清清楚楚,就是表达情感需要关注“内容下的形式”,“深情中的细节”。

    到结课时候,何捷一变幽默风趣的风格,深情款款地读梁晓声谈创作的文字,《慈母情深》,本课也以深情收尾,并以此致敬现场的作者梁晓声先生。

    何捷老师的阅读课,大气睿智,启人智慧,是当前难得的好课,他的一系列探索,构思之巧妙,氛围之活跃,让人拍案叫绝。

    最后,一如我对所有“阅读指向写作”的课例的追问,这种阅读课,也许是指向写作,但我要问的是“指向写作”能不能准确概括它呢?我想未必,这种课与其说是“指向写作”,不如直接说“指向写法”。

    “指向写作”与“指向写法”,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写作是技术活,技术是要训练的,还要分层次分时间,老老实实地进行“认知——实践——迁移”,一课“指向写法”尚可,真正的让学生和自己的生活联接,进行真实写作和过程写作,恐怕一味“指向写法”未必就是“理想课堂”;“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只是一味“指向写法”也未必就是“理想课堂”。

    这个,我想你也懂的。

     

    (四川省成都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罗良建)

     

    在内容形式之间走个来回

    ——关于何捷老师的《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中篇小说《母亲》。当它处在作品中的时候属于社会文本,一旦被放教科书便了一个新的身分——教学文本,也意味在情意交流的价值基础上赋予了教学价值。我们知道,任何一篇课文蕴涵和承载东西很多,如何解读,完全取决于执正确解读文本、合理取舍内容、准确定位目标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何捷老师兼具作家、教研员、语教师三重身份,有强的文本解读能力、精目标定位能力和超凡的课堂行走能力,对于打造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天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在文本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了一个来回践行了用教材教语文的理念

    《慈母情深》处于人教课标本语文教材年级上册父母爱为主题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为把握主要内容,探究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慈母情深》是其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课文连接精读课文的语中明确指出本课核心目标为: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深情的。基于此,捷老师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位于探究作者怎样表达深情增长儿童言语智慧是一堂指向表达的阅读课。

    为深入探究作者怎样表达深情,何老师从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设计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品味文本语言的温度、力度、深度和宽度,发展学生思维,生成言语智慧。并且,从宏观、中观、到微观都有策略支撑。

    首先,着眼宏观,透过作者视角,理清文路。何捷老师的文本解读是非常成功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何老师搭建了一个任务支架:“母亲是永恒的写作话题。这篇文章写的是母亲,但是何老师做了一个统计,全文出现了34‘我’字。接下来你们的任务是三件事。第一件,请你检索文中有‘我’的表现;第二件事,请你朗读文中带着‘我’的内容;请你真诚地分享我的感受。”并强调第一、二个任务中的“我”是作者,第三个任务中的“我”是自己。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快速找到作者视角,理清了文路。

    其次,着手中观,聚焦对话场景,读出画面。把自己当作文本中的人物,通过移角色让学生心灵在场,是引导学生深度体验文中人物情感屡试不爽的法宝。何捷老师创设情境,配上缝纫机的轰鸣声,师生分角色朗读“我”和母亲的对话。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勾连和打通,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缩短时空的距离,打通过去与现在,让学生感同身受。

    然后,着力微观,关注笔法特点,赏析语式。叶圣陶先生还说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因此,语文教学要特别关注文本语言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一字一词一句,乃至一个标点的玩味、比较、揣摩中积淀语感、发展语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能力。何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母亲从七八十台缝纫机的轰鸣声中艰难直起身子的部分,比较倒装和反复的写法与常规陈述两种写法的不同表达效果。学生的阅读思维被激活了,他们能够从加入“我”就不是旁观者、重复表达有浓浓的情意、通过倒置把重要的话说后面、标点符号等六个角度解读文本。此外,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配角。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观照与课堂生成的智慧都给观课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是的,文本语言是有“温度”的,通过触摸去体会;语言是有“力度”的,通过掂量去感受。

    整堂课,何捷老师把“内容理解”与“语言表达”统一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表现形式的认知,彰显了文本的教学价值,非常值得借鉴。

     

    (作者:重庆市大渡口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涛)

  • 【上一篇】郑梨花《慈母情深》示范课赏析 【下一篇】朱婷婷、陈力仁、郑 洋《塔》示范课赏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