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群英《七律 长征》示范课赏析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13
  • 以文为准,以生为本

    ——评何群英老师执教的《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文虽不长,但内容充实、知识丰富,但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在理解上有较大难度。我觉得何老师这一课为我们如何上好诗词这一题材的课文,带来了很多启发。

    、立体解读教材,体现文本价值

    何老师的教学是基于对教材本体的深入解读,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统观整课,不难发现教师的教材解读是全方位、立体化的。

    首先,教师关注课文体裁的独特性。

    它是小学教材中的第一篇“律诗”,对学生而言是个全新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体式教学”的意识非常强。

    在导课环节中,教师首先询问:“七律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明确七律的基本特点: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共有八句,每句七字。

    在初读环节中,教师又引导学生读出停顿,落实七律的“四三”节奏。之后,结合“课件”帮助学生认识七律的结构特点: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在深入体会诗情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发现运用对比和对仗的两联诗句,正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从而揭示七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教师就是这样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认识律诗,感受七律的鲜明特点,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也能关注文体特点,采用“以读代讲”,不求甚解的教学方式。本课的诗歌教学过程,至始至终贯穿着读:从读正确、读通顺,到读中发现表达特色,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读出感情。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环节的推进都离不开“读”。

    其次,教师关注文本的整体性。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关注到了本课隶属于五年级“认识伟人”这一单元,本单元中的所有课文都围绕“毛泽东”展开,而本课位于此单元的首篇,是学生认识毛主席的起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巧妙设计板书,以“毛泽东”中心,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联结本单元每一课的解读,形成对伟人深入、全面的认识。本课是导图中的其中一个枝杈,结合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风格和魅力,认识伟人风采,感受博大胸怀,并逐步呈现在板书的导图之中。

    教师还关注到了本课中情感内容和言语形式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将两者的教学巧妙融合。比如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出示“颔联”和“颈联”,请学生反复朗读,发现:

    1.第一次读,学生发现:两句的前半部分写的是“看到的”,后半部分写的是“心情”。

    2.第二次读,学生发现:每句诗的前后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红军战士迎难而上。

    3.第三次读,学生发现:上下两句诗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

    4.教师揭示律诗中“颈联”和“颔联”的特点。

      教学中,教师这样的教学很好地将文本的“语言表达”和“内容情感”的整体性体现了出来。

    二、准确把握学点,紧密联系生活

    教学用从读懂学生开始。从教学过程看,何老师对五年级的学生的特点是了然于心的。

    首先,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历史盲点,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打通了对接的时空。《七律•长征》这首诗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体会长征的艰难,感悟红军的英勇乐观自然成了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击破了学生对长征历史知识、时代背景的认知盲点。在揭示课题、朗读课题之后,教师利用微视频展示长征的线路图,直观明朗地让学生了解了长征路程的漫长,初步理解了“长征”。在咀嚼“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的深刻含义与精妙用法时,学生出现了品读困难,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入《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弥补认知空缺,激发情感共鸣,促进感悟与朗读。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教师利用图片、板画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突破了“逶迤”“磅礴”这两个难词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诗句语言与情感的整体把握。除了媒体资源,教师还指导学生大量搜集关于长征的课外资料,立足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课外材料开展品读感悟的学习活动。整堂课中,文本与与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学生的感悟与文字、与视频、与他们发自内心的朗读融为一体,学得扎实有效。

    其次,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链接生活,实现了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学习效益的强大动力。教师将“朗读者”这一时尚的文化活动引入课堂,在“读好这首诗,做一个朗读者”的任务驱动下,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出节奏。然后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加深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朗读,带领学生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面层层推进,通过各种方式的读,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全班齐诵,将读的训练贯穿始终。整个过程,学生读得兴致盎然,读得情趣横生,读得层层递进。

    在课堂结束之时,教师还另外拓展了毛泽东在长征中写的另外两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由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词邀请教师朗读,教师通过自己铿锵有力的朗读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了毛泽东诗词的豪迈之气,红军战士的英勇之势,激发起学生对阅读毛泽东诗词的向往之情,让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

    三、几点建议:

    1.要注意拓展资料的恰当运用。形式上,教师的补充材料多以视频、图片等直观形式为主。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部分材料可以用文字替代,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角度上,教师的材料集中在“长征”的背景补充,对伟人毛主席的认识基本没有涉及,这方面是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但教师却忽略了,这会影响诗歌的深入解读。

    2.要注意教师引导的有效推进。教师在教学中,有“让教于学”的设计,如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在课堂上分享、交流,体会长征的艰难,但操作过程中,教师停留在学生的原始解读上,不有及时评价,适时推进,使得交流总在同一层面上,无法深入。又如,通过反复读,让学生发现律诗特点的这一环节,教师总是迫不及待的提示学生,没有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牵引痕迹过重。
     

    (作者: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张敏华)

  • 【上一篇】刘冰《在柏林》、杨波《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徐颖《太阳是大家的》示范课赏析 【下一篇】方卫成《青山处处埋忠骨》示范课赏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