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宁中: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基本思想理解与把握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7-31

  •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基本思想理解与把握

    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数学的基本思想是什么;第二,抽象;第三,推理;第四,模型。我先讲第一个问题,数学的基本思想。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我是研究数理统计的,对数学教育根本没有研究过。但大家可能知道,2005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存在一定的争议,教育部希望我来修改,当时我拒绝了。当时周记部长,特别是当时主管基础数学的部长,几次找我谈话,他说你是学数学的,又是师范大学的校长,所以你有义务来负责这件事情,后来我便接受了。

    那时候我想,我们的数学教育到底是什么?义务阶段的数学教育应该教些什么?教这些东西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回想以前,课标之前叫做什么?叫教学大纲,咱们国家从解放之后就一直是教学大纲。一直到什么时候呢?到1999年,1999年最后一个《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也是我组织审定的。我在接受修改课标之后,就想两件事,就是高中数学应该教些什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因此当时对考试特别是对高考的要求,也是两条:我希望他教的是不是教了?我希望他达到的程度是不是达到了?这就是大纲。

    到了大纲下,中国几十年形成的基础教育,不仅是数学,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双基”。一个叫做基础知识,要求基础知识扎实;一个叫做基本技能,要求基本技能熟练。基础知识主要是指概念的记忆命题的理解。基本技能主要是指证明技能和运算技能。其实“双基”的提出非常好,抓住了事情的本质。但是有些事情有时候可能非得走到极端不可,走到已经不可饶恕的程度不可。结果基础知识完全靠记忆,基本技能完全靠训练。这样我们的数学教育,就变成了记忆和训练。这不是数学,数学是要理解的,没有理解就不是数学了。所以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而在那样的教育下的基本教育形式就是“三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是前苏联教育专家凯洛夫提出来的。这样的教育是培养工匠的教育,是大工业时代需要的教育,现在时代变了,现在是以知识经济、以创新、以信息科学为基础的经济形态。过去培养大工业需要的人才模式是不行的。现代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里把它做“育人为本”,斯巴达称为“立德树人”。无论是“育人为本”也好,“立德树人”也好,大概不能作为教育理念,只能作为工作方针,或者工作目标。“以人为本”是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而“育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则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是有点区别的。

    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三个大要素;知识技能、把握机遇和思维方法。其中思维方法是极为主要的,知识技能可能大家差不多,机遇大家都会得到,但是思想方法很重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记住一些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那么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呢?最近几次我参加基础教育获奖的评比,深有感触。有一次评比的组长,给我的印象是教无定法,怎么教都行。有些地方这么规定,一堂课不能超过五分钟、十分钟,或者是先讨论后教课,我认为这不是本质。教无定法,教书根据你教的内容,根据老师的性格,你可以采取不同的教法。但是教书得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呢?一位好的老师讲了一堂课后,他说这堂课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让我点评,然后我说,对老师是个挑战,对学生是个灾难!你不要过度关注讲课有多少好,不要过多关注你讲课的技巧,其实这堂课适合给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讲,他为了挑战,非得给三年级的孩子讲,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挑战呢?该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此教书要更多的关注孩子是如何思考的?关注孩子是如何理解的?

    如何关注孩子的思考?我有一个学生叫张丹,是北京教育学院的,现在是北京教科所的。有一次她问我一道题:荷叶上有五个青蛙,跳到水里三个,还剩两个,问荷叶上原来有几个青蛙?老师希望答的是:3+2=5,结果很多学生答5-3=2。老师就判错了。我觉得老师先不要急着说对还是错,而是要关心一下孩子是如何想的,小孩想问题都是非常实际的,荷叶上有几个青蛙,桌子上有几个青蛙, 甚至是锅里有几个青蛙,在大人头脑中都是一回事。可在孩子这却不是一回事,他们脑中是真的浮现那个场景的。荷叶上原来有五只青蛙,跳到水里三只,还剩两只,想得不是挺合逻辑的吗?所以关注孩子如何思考,比关注老师讲课怎么精彩更加重要。

    下面我围绕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展开。老师的任务是什么?老师的任务是创设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然后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这个内容的本质,感悟数学的思想,积累思维的经验。因为一个人会不会想问题,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方法,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他自己悟出来的。这点很重要!有些东西不是老师直接讲授他就能理解获得的。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所得到的。

    因此,我们现在正在修改高中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我提出一个终极目标,本来是要删掉的,后来他们说别删,就留下了。通过数学学习,让我们的孩子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就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怎么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呢?我们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标准很长很多,不一定都记住,但是我希望这三条你们能记住。第一,“四基”。在传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上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传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上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在高中课标依然存在着。第二,科学精神。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实事求是、一丝不苟。这是很必要的。今天主要是想讲基本思想。基本思想在这个原则上提出来的,让我们的孩子在获得了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之外,培养他的思想方法。我推荐两点,一点是基本思想,一点是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家们都会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刚提出“四基”是在2006年,我把国内的一些很好的数学家,比如蒋铂金先生、李大千先生,请到东北师大交流,他们赞同基本活动经验这一点。基本活动经验大概主要是两种经验。一种是思维的经验,一种是活动的经验。课标有“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技能、过程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把它变成了科学素养。过程性目标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你为什么需要过程?过程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过程的目的是帮孩子们学会思考。所以基本活动经验是过程目标的目标。学会思考是经验的积累,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基本活动经验。会思考、会解决、会做事情是经验的积累。接下来我们谈谈基本思想。数学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我们得重新理解数学,数学研究的东西是抽象的东西,基于抽象东西的运算来理解现实世界。因此,从数学的内容核心素养到数学思想,然后才到这个。

    小学四年级和初中八年级,全国都要做质量检测。监测试验了四年三年,今年开始进行全国的质量检测。我是质量检测的首席专家,由我们来制定题目,制定什么样的题目?要制定四个原则。第一,现在的质量监测把速度取消了,不需要算得那么快。反复训练让小学生计算得非常快,其实是增加课业负担很重要的原因,但这完全没必要。三年前我就提出,培养卖菜的人,算那么快干什么!算对才重要。因此,一定要培养孩子们算对题。除了内容和技能之外,你还要培养什么?现在的质量监测,在内容后面要有概念、推理、计算、想象。这个题目到底是考概念,还是考推理呢?考计算,还是考想象?这个要构造好。因此未来的考题是两维的。一维是知识技能,另一维是概念想象。要考察学生的能力,这是很重要!还有监测的每一道题的后面都会有一个开放问题,这是答案不唯一的题。

    考试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定是说孩子们能懂的话,并且按正常人的思维来出题。过去他们出题有一个判断原则,就是孩子对题的理解。我觉得这不应该作为一个判断原则,孩子不理解是因为你的考题没写明白,考题必须写得让孩子们明白。另外,出题的逻辑思维必须是正常人的思维,简洁、明了、简单。所以这次监测出题花了很大的功夫,今年六月份这次监测可能马上就开始了。前几天我还在北师大,跟他们一起讨论怎么出题。比如初中的一道几何题,设定是一道开放题。我是这么出的:给一个角,判断这是不是一个直角。我心里预设是勾三股四,两个直角边,一边是3,一边是4,斜边是5,那这就是直角。后来这道题在部分地区出现,老师只想出了三中办法,学生居然想出了十八种办法,而且有几个学生,别的题都没答,就答这道题。下功夫进行监测,就是为国家未来的考试树立一个样板,怎么评价对教学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现在的任务不是更多的创造教学方法,而是创造评价的方法。所以我们现在花很大的精力改革高考,高考又怎么考?核心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想到用什么词表达,因此在课标用了核心词,在课表解读里用了核心概念,现在统一叫做“核心素养”。数学的基本核心素养是什么?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八个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等。现在高中的课标修改之后,决定是六个词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那么现在涉及到最本质的东西了。刚才说的不管是核心素养、核心词、还是核心概念,支持它们的是什么?是数学思想。那什么是数学思想呢?这很难回答。当初写出了“四基”之后,他们问我什么是数学思想,我写了《数学思想概论》等六本书来讨论这些问题。什么叫数学思想?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依赖的思想是什么,学过数学的人和没有学过数学的人的思维的差异是什么?总结有三点:抽象、推理和模型。

    如果孩子学完了基础教育,但是抽象能力太差,那就是数学没教好,推理能力太差也是数学没教好。什么是抽象呢?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抽象到数学内部,然后数学内部的发展是通过推理从假设的前提出发,得到数学的结论。数学应用于数学外部,是通过推理的。因此从现实走向数学,数学的发展,再从数学走向现实。这就是这三个本质。一般人们都认为数学具有一般性,因为抽象的原因;数学具有严谨性,是因为逻辑的原因;数学具有应用的广泛性,是因为模型的原因。

    下面具体谈谈抽象。小学数学里面也有抽象?推理吗?还有模型吗?认真思考之后,我发现这里面有,而且很多。小学数学里大概只有三十个本质问题,这三十个问题如果都非常明白了,这课就讲好了。我写了《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本书,根据三十个问题的展开,也叫做三十个话题,同时结合二十个教学的案例。数学的思想不是知识,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景学生来感悟的东西。比如抽象,我尽可能做到把话说得非常确切。把话说得非常确切,要冒一个很大的风险,因为你可能说得不全,别人很可能能举出反例来。我宁可冒着说得不全或者不很对的风险,也一定要把话说得非常透彻。因为只有把话说得透彻,才容易把握,99%1%我们就不考虑了。那么这样的话,从抽象得到概念,我认为只有两种办法,虽然书上说了有十多种,但对小学数学而言就两种办法。一种是对应的方法,一种是叙述内涵的方法。在教小学数学时,一开始一定要用对应的方法,然后再用解释内涵的方法。比如数是什么呢?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光抽象成数这不是本质。本质是要超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前天朱乐平老师说看了我写的一篇文章,小学数学主要是研究关系,主要研究三种关系:数量关系、图形关系、随机关系。他说对他启发很大。小学数学的核心思想是研究关系,研究什么关系?研究数量的关系、图形的关系和随机的关系。因此抽象数不是最本质的,关键是要抽象出它的关系,那么数的关系在哪抽象出来?在数量中抽象出来。什么叫数量?其实那些带明数的都是数量,三匹马、两头牛、两条裤子、三顶帽子,这叫数量。把后面的名词取消,那叫数,就这么抽象出来的。那么数量的本质是什么?数量的本质是多和少?一开始我们在同类里比比较,两个苹果比三个苹果少。后来可以在不同的量中比较,三个圆圈比四个长条少。数量的本质是多和少。那么抽象成数的话,数的本质是什么呢?数的本质就是大和小,这是本质。

    那我们应该怎么抽象呢?有一次,东北师大的一位研究数学教育的老师问我,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分不清三和四?我说你是不是讲三的时候讲三个苹果,讲四的时候讲四个梨呢?他说是。孩子们不懂抽象,他们不知道三和苹果无关,四和梨无关。后来我查我们师大附小怎么给孩子讲数,发现老师把苹果抽象成小方块、圆或长条,这个过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小学一年级,千万别一会是方块,一会是圆,一会又是长条的,孩子会越来越糊涂的。需要慢慢过渡,过渡时也不要太复杂。抽象的过程,叫做模式,思维的模式。抽象到一个具体的,这个过渡的抽象是很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负数是什么呢?负数也是抽象的结果,是对应的结果。这叫做对应。3是一个符号,我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这个数量,这是一种对应。去掉任何物理属性,名字和表达是两回事。中文叫做“2”,英文叫做“two”,怎么取名字都行,它的表达思维一样。关于负数,负数都是因为减法得到的是不是?但这样不好,负数也是因为对应得到的。负数最早是在中国古代《九章算术》中方程篇的第八题。负数怎么出来的呢?有个人做买卖,卖了牛买了羊算挣的,买猪交了钱算负的 。挣的钱算正的话,那么花钱就算负的。变成文字表达就是收入怎么样,支出是怎么样,然后用符号表达负数就出现了。因此负数的出现,是对应的原因,为了表达的需要,所以数学一开始完全就是一种表达的需要。负数和自然数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数量上的都是从数量抽象出来的,数量是相等的,但意义相反。你挣了钱算正,你交了钱就算负;往东算正,往西就算负;往上算正,往下就算负。因此,绝对值是为了表示数量相等。自然数是一个个增大的,这是皮亚诺公里体系给的。后来皮阿诺发现从1出发,那0就永远出现不了了。出现不了0就出现不了相反数,出现不了相反数,就定义不了负数。十年之后他改了从0出发,这是有必要的。从内涵的角度考虑,数是一个个多起来的。因此我建议,一开始你用对应的方法教数,教到一定程度你就对应不起了对不对? 一万、一千,一百你还能对应,一千你就很难对应了,一万你就很难对应了,你就对应不了了,那怎么办呢?数就是一个个多起来的。因此,“0”这件事情是极为重要的。这就是抽象,教孩子们学会抽象。

    加法这方面的问题挺大,所以我决心编书了。3+1=4,怎么教?有3个小方块再加上1个小方块,4个小方块,所以3+1=4。为什么呢?因为4=3+1,所以3+1=4。换位置,等号不变,意义不变,但还是没讲出道理来。相等是怎么回事?加法应该这么教,这边有3个小方块,这边有4个小方块,问孩子哪边多,4个小方块那边多,3个小方块这边再加一个小方块。那哪边多?一样多,所以3+1等于4。这是加法,利用对应的方法讲的加法。后来我们附小的老师这样改编:猴妹妹和猴哥哥一起去摘桃,猴妹妹摘桃的这个筐里有3个桃,猴哥哥摘桃那个筐里有4个桃,问谁摘得多。那学生说猴哥哥摘得多,那在猴妹妹的筐里再加个桃会怎么样?变一样多,所以3+1=4。等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传递的功能,还有一个表示量相等的功能,这个功能是最重要的。意味着等号两边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的量相等,这也是练方程的根本。五六年级就要接触方程了,方程必须讲两个故事,等号这边一个故事,等号那边一个故事,两个故事的量相等。这件事情从一开始讲加法便要提出来,让学生们逐渐感悟。乘法涉及到初中了,不细讲,但要知道乘法有两个性质、两个法则。乘法的两个性质:0乘任何数都是01乘任何数等于那个数。两个法则:a*b=b*a,交换律;还有加法分配律(a+b*c=a*c+b*c。我们老师讲课老是讲对的东西,从来不讲为什么这样的判断是不是对的。比如判断交换律对加减乘除都成立吗?交换律对加法成立,对乘法成立,对减法成不成立?对除法成不成立?集合呢?对加法成立,对减法成不成立?对乘法成立,对除法成不成立?让孩子们进行判断这种事情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只有知道不对的地方,才能更好地理解对的地方;只有知道差异,才能更好地分辨共性。

    现在谈谈几何,几何这方面我很欣慰。过去讲几何是从点线面到体,这不是人的正常思维。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所有东西都是三维的,点线面是抽象出来的。现在的教科书都是从体开始讲,从体抽象出面,抽象出线。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角。角的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有一个端点生成两条射线?这个定义对不对?也没法说它对,也没法说它不对。所组成的图形那么大,哪块是角?定义不清。我认为应该这么定义:画一个角,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这就是对应,然后再说一些关键的话,角是由两个线段组成的,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那么和什么有关呢?这就是大事了。你可以在小学四年级中试一试,看看他们能不能明白。你先画一个角,让他们想办法画一个和这个角相同大小的角,怎么画都行。只要孩子画出这个角,就知道角是什么了,知道角的大小由谁决定了。角的大小是由张口决定的。这个张口是由谁决定的呢?孩子慢慢就懂了。你画一条弧,问是不是由这个长度决定的?学生说是。那要是这两个角一块比的话怎么办呢?这条弧长得一样长,因此是单位长度的长度决定。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能懂。几何作图是作什么?角平分线怎么画?画一条弧,再画一条弧,一连就是角平分线。那它为什么是角平分线呢?是可以证明,但我问的不是这个。你怎么让理解这么画能画出角平分线,这是需要想象力的,为什么这么画呢?就跟角的大小有关,就涉及到我说的这个问题了。所以,抽象,图形是抽象出来的,如何抽象出来?这是很关键的。

     

    作者: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一篇】曹培英:数学还是那个数学 【下一篇】刘 松: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新常态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