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lliam《老虎来喝下午茶》、Molly 《红色手推车》、Erica《我们如何教学如何评估》赏析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11
  • 邂逅“老外”
     

    “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进行到了第二天。第二天的下午是“老外”专场(上课、讲座是英国和美国的老师朋友)。不知道是会务组有意,还是凑巧,竟然把这样的评课任务交给了我。更没想到的是,不是评一课或者一人,而是评半天。我是不折不扣的“英语盲”,你说,这样来整我,可恶不可恶?

    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要感谢会务组(虽然我知道这个安排并非会务组有意)。感谢他(她)们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见识机会、学习机会。因为长这么大(老),除了去过泰国,还不曾到过哪个国家。至于说去欧美,去国外的课堂,更是做梦都不曾有过。有句话说“他山不来,我便走去”,现在是,我没得去,“他山”却来了。这种不需要花一分钱、花一点力气就有的见识和学习机会,不是谁都能享受得到的,现在,我垂手得了,你说,我是不是要感谢会务组?

    既然让你见识了,学习了,你总得给人家一点回馈。好,现在就来说几句。

    下午有三个内容:英国威廉校长的一节课、美国莫莉校长的一节课和美国埃丽卡主任的一个讲座。三个内容我想并作两个版块来讲,因为莫莉的课和埃丽卡的讲座只是表达形式不一样,内容是相同的。

    先说威廉的课。我觉得他的课,有这样几个“看重”。一是对环节教学目标的看重。我们从他的“教学预案”中发现,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板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心中有数”的表现。心中有数,就防止了“脚踏西瓜皮”。回想我们的教学,也有目标,但往往是“课文”的,“课时”的,虽说也有环节的考虑,但也只是“考虑”,用白纸黑字来呈现,少见。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看重。《老虎来喝下午茶》重点训练的是学生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自然是思维能力的一种)。课上,从对包裹的猜测发问,到绘本学习之后的想象续写,都是在做“推理”。而且,不但有“推理”,还有“推理”的指导、引导和鼓励。三是对书面表达的看重。对于绘本的内容,教师很快带过(一遍读过便罢),不提问,不讲解,很快就转到“练笔”上。在练笔上,又重方法、重技巧、重修改、重想象(不忘推理训练)。四是对合作意识和精神的看重。课开始前,就把座位作了重新摆放(改“秧田式”为“马蹄式”)。这不是一件仅仅是重新摆放座位的事,这分明是教师观念和意识的反映——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虽然在课堂上并不见得学生表现出了多么好的合作,但教师还是不厌其烦地叫学生“讨论一下”,而且在有的时候还舍得花比较长的时间(如“老虎吃饱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就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四个“看重”,有特色,也有品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但威廉的课,也有跟我们国内教师一样的“通病”,就是教师的话太多了(对威廉来说,不但多,而且快——语速快);另外,课尾的表演也有点多余,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这是“非语文”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语文味”就淡了。

    再说莫莉的课和埃丽卡的讲座。他们两个人是“互为映衬”——都围绕“哈克尼斯教学法”展开。莫莉从实践上去尝试“哈克尼斯教学法”,埃丽卡则是从描述上去解读“哈克尼斯教学法”;前者是“行动”,后者是“言说”。她们又都来之于同一所学校,在共同(一个是校长,一个是教学主任)做这个教学尝试。正是这样,我把她们合二为一了。

    我首先要说的是,她们的胆子真大,竟敢把美国的“教学法”拿到我们中国的课堂上来试。看,一下子把学生的座位摆成那个样子,一下子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举手,一下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说的说、记的记,一下子把自己也像圆桌会议那样挤到座位上去,一下子就拿一篇看似容易其实很难的文本让学生去作发现,在课始一下子就来对“哈克尼斯教学法”作那么抽象而又枯燥的介绍……这些,都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其次要说的是“哈克尼斯”这个教学法。这个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教师角色的改变。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平起平坐,真正成了“学习伙伴”;教师不像威廉那样有那么多的话(据“讲座”介绍,教师的发言次数控制在4—8次),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发言,教师不作过多评价,更不作过度评价,也使学生有了更大的言说空间和更积极更主动的学习姿态。当然,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倾听等优良品质,也都可以在这个“法”中得到较好的培养。

    第三点要说的是,美国的老师很利索。课上到那么光景了,就戛然而止,毫无拖堂之迹象;讲座也一样,讲完就收场,干干脆脆,无一点拖拉。不像我们的老师,上课总要“拖”,讲座总要“拉”,没有时间观念。

    当然,“哈克尼斯教学法”在操作上也有值得商榷或者改进的地方,如:如何选取更适合的文本、如何营造对话的氛围、如何控制发言的面等。

    地域不同,观念不同;国度不同,学情不同。“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那么,适合“自己”的教育又何尝不是最好的教育呢?

     

    (作者:浙江省常山县小学语文教研员  章师亚)

  • 【上一篇】梁晓声、何捷、郑梨花《慈母情深》、戴建荣《敕勒川》、朱婷婷等《塔》示范课赏析 【下一篇】窦桂梅《书<戴嵩画牛>》示范课赏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