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晓声、何捷、郑梨花《慈母情深》、戴建荣《敕勒川》、朱婷婷等《塔》示范课赏析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11

  • 构课视点的创新与教师的可为

    ——11日下午何捷、郑梨花同课异构《慈母情深》、戴建荣《敕勒川》朱婷婷等《塔》简评

    小学语文理想课堂应该是儿童的课堂,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但是。正如周一贯老师所说:“理想的课堂绝不是不要教师的预设,只是它应当‘为生成而预设’,为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循循善诱。”

    教师的预设,首先是视点的确定。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获得文本教学价值,然后基于学情判断,将课文的教学价值细化为堂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核心素养培养等等。进一步思考,这,不仅仅是确立“教什么”或者教学内容的问题,还有一个语文执教理念的导向性问题。就像厨师的创造,食材确定,要给席上君子什么营养,这就需要一个基本的视点:席上君子的需要、口味和美食的过程享受。

    所以,“席上君子”是主体,创造是手段,视点是前置于创造之前的理念。

    所以,教师构课视点的创新,决定了教师的可为。

    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理想课堂”活动11月11日下午的四节课,可谓异彩纷呈,其异彩,恰恰来自教师构课视点创新的多元化,也充分显示了理想课堂本身,教师可为的能动化。

    郑梨花《慈母情深》:理解为视点,导引阅读经验飞跃

    作家梁先生以深情的朗读,开启了郑梨花老师的课。

    我不知道,下边的学生是否被作家的朗诵感动,不过,郑老师问孩子们朗读者是谁,有什么感受的时候,学生最让我妈满意的回答,只是感动,想流泪,至于为什么想流泪,那只是直觉,因为孩子们没有真正进入作家的内心,因为孩子们没有这样生活经历。

    郑老师的课,先从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入手,通过办事来帮助回忆,目的是唤起孩子的学习基础,使即将学习有了较好的落点。

    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可谓,找出“缺钱”的句段,理解缺钱的真正表现。这是让没有生活体验的孩子们必须通过文字来感受的,值得一提的是,郑老师不时把文字和学生生活对比,比如数量多与少的对比,记下来的钱的“皱皱的”和给钱的“塞”动作等等。

    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找文字找“挣钱辛苦”,感知母亲的形象和、厂房环境和母亲工作的辛苦……

    凝重的表情、迂曲的语调,师生在一种跨度不大的对话氛围中,渐次打开文本的内涵,渐次加深感悟的深重,渐次通过想象补白字外之情……感受“不一样”的母亲——感受母爱的伟大。

    当然,郑老师深知,抓住“塞”字,体会“母亲支持买书、崇尚文化,是为母爱之深刻”(王崧舟语)。诚如王崧舟说:“塞是心甘情愿的,塞是不假思索的,塞是千言万语的极致,塞是大爱无言的平淡。让学生先扩词,咀嚼塞的意味;再缩词,充实塞的意蕴;最后拈连,升华塞的意义。攥紧了塞,也就攥紧了母爱的无私、纯真和伟大。”

    所不同的是郑老师没有去让学生把过多通过塞来杠杆课堂情感的沸点,而是通过塞感知文本母亲形象的再度感知,继而以“请你替文章的我向母亲说几句话”的随课微写,升华对母爱的个体体悟,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实现飞跃意义的“理解”。

    何捷《慈母情深》:表达为视点,导引创写技能的课堂精彩

    何捷的同课异构,直接以“怎样表达深情”的目标预告而展开,在出事了梁晓声的关于本课的写作体会“我想要用文字为自己的母亲为你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画”,接着让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母亲形象,垫起了学生学习的起点。

    这一设计的好处是,使学生在续后的学习有先置性对比基础。

    PPT出示“文章出现了34个我,检索有我的妙雪,朗读带我的内容,真诚地分享我的感受”后,让学生浏览文章,说出感受。

    这一设计的好处,便于“我”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使课堂在一开始就有基于学生,基于文本,并以“情”来消弭生活时代的鸿沟,以对话方式,联通文本与孩子的精神世界。不能不感叹,何捷的设计大气开户又环环相扣。

    也行,此时,我们要问,文章不来是凝重的情感基调,课到此时,何老师的课始终弥漫出一种飘逸,甚至与文章情感基调相悖。

    别急,何捷是有智慧的名师。

    接下来PPT出示“穿插写‘我’的所见所想对表达深情到底有什么用”,将课堂事件转入“表达”指向的课堂对话。

    随之,出示文本中,独立一行的句子和“一句话独立一行,作者为何这样写?”问题,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表现力,学生不时有精彩的发言,在何老师机智幽默的快捷理答之中,将表达技巧和文本理解不断掘进。

    接下来,厂房音响环境下的师生角色对读,让学生理解生活环境描写的“要表达深情,形式不容忽视”。

    何老师深情地朗读原文和修改了删除“我的母亲”的删改文章形象,出示“对比以上两种写法,原文为何更能打动读者?”,让学生上台发言,充分感受文章厂房环境下作者情感表达的魅力,这是全课的支点性环境,所以,何老师不厌其烦地情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的生成渐次靠近教学目标——“怎样表达深情”。

    在总结了“表达情感——形式+内容+写法。”后,何老师通过选取课文文字,让学生分别体会故事发生环境 故事中的配角故事的意外结局等表达技巧。

    课在梁晓声的创作谈中,升华了情感。

    何捷的课,取向表达的预设视点,获得了另一种精彩——与郑梨花老师的柔性十足的课相对的充满飘逸阳刚之美的课!

    戴建荣《敕勒川》:诵读为视点,导引节奏与形象的诗意奔驰

    戴建荣老师的课,从马字的古字形态开始,激活儿童学习的兴趣。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开课,一是渗透文化,二是激发兴趣,三是引出学习——由此出示“敕勒”的认读。认读两个字,戴老师依然发挥了他惯有的表演引读方法,使课堂趣味浓郁。

    初读课文环节,抽学生阅读、其他同学点评,戴老师请多名学生读,意在获取学生当下的朗读信息,目的在于造成阅读要“怎么振奋军心”的障碍性期许。

    不忘板书上甲骨文“马”字的用途,教师引导学生的举手投足介入阅读和骑马动作介入阅读,再次阅读兴趣,学生的激情是高涨的。

    接着,戴老师引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节奏与画意与诗情的关系。

    或许对主体文本《敕勒川》学习显得还浅,但吟诵材料的转化,目的是直取节奏,为感知节奏的魅力积攒经验。

    取向吟诵的预设视点,或许课堂简单,课堂上,学生吟之,诵之,蹈之,舞之,感受了节奏的诗性魅力,足矣!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的主体文本阅读,始终不鲜明,因之,给人课堂凝练性不足之感。

    朱婷婷等《塔》:取向主题整合视点,导引意象式形象的多维认知

    《塔》一课在预设目标方面,就明晰了语文学习的目标的是塔的基本知识阅读能力塔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数学学习的目标是观察设计原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科学学习目标研究塔稳定不倒的秘密塔的设计智慧提出更多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

    三种学科老师导学,以“塔”为线索,串起语文、数学、科学的学科学习的不同体验,表现出一种整合的构课思维,力图让学生收获主题下的集群性认知——对“塔”这个意象式形象的感知,展示了现代性强的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或许,学科学习思维的转化本身不易,怎样无缝对接,实在是这类课需要探究的问题,否则,在一个小时里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学科思维的兴奋,对于学习者来讲,姑不论效果,但就思维负担,就是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

    理想的课堂是教师的作品,作品的意义,恰恰就是教师预设的“机心”——构课视点。

     

    作者:《四川教育》首席记者  余小刚

  • 【上一篇】蒋军晶《马裤先生》、赵志祥《春江花月夜》、孙双金《开天辟地》示范课赏析 【下一篇】William《老虎来喝下午茶》、Molly 《红色手推车》、Erica《我们如何教学如何评估》赏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