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双金《开天辟地》示范课赏析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11
  • 创世神话怎么教?

     ——听孙双金老师执教《开天辟地》有感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神话分创世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几类。创世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此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创世神话怎么教?孙双金老师执教《开天辟地》一课,聚焦创世神话的文体特征组织教学给我很多启示。

     一、复述大意,感知故事的神奇

    故事性是神话的基本属性。把握故事内容,是读懂神话的基础,也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点。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复述不失为一种阅读神话的好方法。

    首先,孙老师以 “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日”六个成语为切入点,让孩子在反复朗读中发现词语的规律(谁?做了什么?),发现神话最大的特色(故事很神奇)。很巧妙地将文体意识渗透在常规的读字读词中。

    然后,孙老师在课题“开天辟地”上大做文章。天地本来是在一起的(板书:天地),后来被一个神打开了,劈开了(板书:开辟)。同时让学生将课题读成“开辟天地”“天地开辟”“开天辟地”,感知汉语的魅力,感知神话的魅力。把常规的板书课题、朗读课题、理解课题做得这样有意义,有语文味。高明!

    接着,孙老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围绕“天地是怎样打开的呢?”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将故事概括为“混沌一片——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生万物”四个情节,让学生理清了故事叙述顺序,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最后,孙老师以家长的口吻问学生:今天老师教什么了?(生:《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给我讲讲这个故事?(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在师生对话中,学生简要复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

    二、品味语言,体会表达的神奇

    学生非常喜欢阅读神话,但很容易被文本的内容情节所吸引,忽略语言文字的精妙。神话教学的价值在于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丰富的可读性,更要慧眼匠心,将学生引向神话文本的特质,使学生能够做到阅读与表达的圆融,从中享受神话语言的魅力。

    潘新和教授说过:“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孙老师这节课上非常关注这一篇创世神话的特质,展开了非常精彩的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

    词语。“混沌一团”的“混沌”都有三点水,让你想到什么?让学生明白宇宙中充满了水和汽。

    比喻。古人将宇宙比作什么?(鸡蛋)你把宇宙比作什么?(雾霾天,污水沟,大阴天、大黑洞、垃圾场……)让学生明白用熟知的事物比喻陌生的事物。

    对仗。“轻而轻”对“重而浊”,“上升”对“下沉”。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神奇。

    排比。作者连续使用九个“……变成了……”,这样形象的、充满神韵的联想和想象,是最诗性的思维结晶,与儿童天生的诗性语言系统正好契合。孙老师通过朗读、背诵、改写,让孩子感悟想象的神奇,体会盘古的伟大。

    三、比较阅读,感悟想象的神奇

    中年级的神话教学,除了继续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神话的能力,还要将神话阅读初步提升到文化浸润和传承的高度,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远古文明的窗户。

    孙老师成功地运用了比较阅读,互文阅读,让课堂向历史打开,向世界打开,向未来打开。比如,白话文与小古文、西方《圣经》创世纪作比较,孩子的想象与古人的想象、西方人的想象作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先民们对“世界从哪里来”进行了多维度的追问和思考,体会人类儿童时期最朴素也是最形象的思维方式,感悟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起源、人类的诞生等问题思考的异同。

    特别是最后的想象表达更是出人意料,余音未了:万物消亡,只剩下一个人,天黑了,听到敲门声,打开门,只见……

    总之,通过潜心涵咏、诵读体味、创设语境、比较品评、激活想象、切己体察、移情体验等方法,让文字最大限度地形象化,充溢着、流泻着具体的情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孩子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想,我是没有办法用文字来表达孙老师今天这节课的精彩了。还记得课堂上孩子的名字吗?佳慧、子蒙、晨兴、丁子……太多的东西值得我慢慢品味,太多的情景清晰的留在我的脑海。

     

    (作者:重庆市渝中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王小毅)
     


     

    把小学语文的“大石头”教给孩子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开天辟地》教学赏析
     

      
     

    这是孙老师很喜欢讲的一个故事:

      教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大石块的大烧杯问学生:“请问烧杯装满了没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装满了”。教授未作评价,伸手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小石子的杯子,高高举起,然后把小石子“哗哗”地全倒进了大烧杯里。教授又问:“烧杯装满了没有?”学生有的说“装满了”,有的说“没装满”。教授仍没评价,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细沙子的杯子,高高举起,然后把沙子“沙沙”地倒入大烧杯里。教授笑看问:“装满了没有?”学生们没有声音了,他们不敢再轻率地回答。教授微笑着又从讲台下端出一杯水,高高举起,然后把水慢慢地倒入了大烧杯里。实验结束,教授正式发问。“请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有的回答:“看似满的东西其实没有满。”有的回答:“人就如大杯子,说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教授接着再问:“假如我的大烧杯内先装满沙子或者是水,请问大石块还能放进去吗?”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意趣和意味的故事。

    孙老师讲这个故事,当然跟他“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教学观息息相关。孙老师的这个故事,至少会让我们警醒甚至警惕:对孩子来说,装什么才更重要;如果“沙子”装多了,“大石头还有多少时间与空间?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6-12岁的孩子需要怎样的“大石头”?如何帮助学生“装”这些大石头?

    孙老师教《开天辟地》,即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巧妙而艺术,精致而开放。限于篇幅,就第一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学习体会。

     

    第一块“大石头”:神话,把文化的基因牢牢地刻在孩子的记忆深处

    小学语文学习的“大石头”,孙老师认为有三块:一是国学经典,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第二块是诗歌经典,低年级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中段以唐诗为主,高年级以《诗经》《古时十九首》《楚辞》《宋词》为主;第三块是儿童文学经典,低年级以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

    这些“大石头”均具有如下特性:教育性、经典性、情趣性、可接受性。毫无疑问,《开天辟地》具有如上特点,因此是值得学生学习并终生伴随的“大石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古代神话中的盘古、女娲、伏羲、神农、大禹……就如鲁迅先生说的这样,神话的信息,始终流淌在人们的血脉里,一路连绵不绝,接力棒一样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造型。也正是因为这连绵不绝,我们才有责任来思考如何在今天的语文课上重新讲述古代神话。

    如何重新讲述?孙老师的课给我们的其实就是:让神话焕发生命活力,去影响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对于神话传说,我们往往有一些认识的误区,比如是好听的故事,也很好玩,但仅此而已;再比如神话时代久远,它属于过去。事实上,对我们孩子来说,对一个民族来说,神话都具有特别的养育精神的价值,这种作用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净化、启示和教谕。中国的远古神话,尽管看起来散碎,却同样参与了家国的教化,让一群自然聚居的先民,成长为一个自觉的文明共同体。这种作为教化的精神产品,是古代的教育传统。

    因此有专家认为“上古神话,不是僵硬不变的文化事项,而是不断进化的有机体”。也就是说,这些神话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具有巨大的“繁殖力”与生产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这种世代相传的“启示和教谕”,孙老师课上让学生诵读体会,搬出西方创世纪神话来对比,让学生真切感受《开天辟地》中蕴含的人文特质:个体“我为人人”的牺牲精神与创造精神。

    回顾孙老师的课堂,学生获得远古神话的这种“启示和教谕”,不是通过老师的分析和讲解,而是整体感知与情感体验。前者主要通过文路的梳理和感情诵读,以求有效识记、烂熟于心;后者主要抓住关键词句(如“昏睡”、“化生万物”)进行理解与想象,以求入情入境、领悟于心。

    第二块“大石头”:想象,用创造的要素自然地提升孩子的语文学习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想象力越来越贫乏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想象力的培养,首先是呵护,其次才是训练。无论呵护还是训练,其要义大约都是设计想象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较为充裕的时间,置身较为宽松的环境。孙老师的这一课教学,多次赋予学生这样的学习机会:

    一是想象宇宙“混沌一片”时的情形,除了古人的“浑沌如鸡子”的比喻,你还可以比作什么?这是向“古人”挑战。事实上,学生想到了不少,但都不如“鸡蛋”来得准确与妥帖。因此,这里的想象练习除了让学生体味了文本语言的精妙,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去进入“混沌一片”的世界。这是盘古身处的世界。体验“混沌一片”,其实有利于思考盘古为什么要去做开天辟地这样的事情。

    二是想象盘古的身体其它部位变成了什么。这一部分教学,学生驰骋想象,神游八极,一些话语相当精彩,比如:

    生:盘古的头发和胡子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翠绿的小草等)。

    生:盘古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黄金宝石(坚硬的石头等)。

    生:盘古身上的小虫子,受了风的吹拂,也都变成了小人儿(一朵朵美丽的小花、树上的果实等)。

    其中三位学生的想象与古人“发髭为星辰”“齿骨为金石”“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完全一致,可见,给了学生时间、空间,学生就还你神奇、美妙的想象。

    三是课堂即将结束,孙老师引导孩子“突发奇想”:有一天,地球万物消亡了,只剩下最后一个人。晚上,这个人关上门,刚要睡觉,只听到“笃笃笃”的敲门声。他起来打开门一看,只见门口……学生的想象并不出人意料,听得出来,这个班的孩子们更多的受当下电视媒体的影响,未能“打开思路”,而囿于时间,孙老师也只能让学生课后去续写这个神话。一个本可以精彩纷呈的设计虽未没有形成高潮,但或许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这堂课训练想象力的必要和及时。

    想象,是重要的能力,是创造力之母。孙老师这堂课培养学生想象力,在如下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其一,想象训练与语言学习紧密结合。

    有没有比“鸡蛋”更好的比喻,是结合语境展开想象,在想象中选择合适的语言;对盘古“化生万物”的“文白”练习,则是体会语言运用中感受、理解古文遣词造句的凝练与精准。

    其二,想象训练与文本空白巧妙结合。

    课文从身躯、气息等十个方面描述了盘古“化生万物”的过程,显然还有些没有写,这就为学生想象留下了“空白”。孙老师慧眼发掘,以此激活学生想象,不可谓不妙。

    其三,想象训练与人文教育融二为一。

    上古神话中,面对天地,先人想象是大神盘古开天辟地拯救世界。那么,几千几万年之后,人类会不会面临灭绝危机呢?2012年世纪末日的传说还在眼前,物理学大师霍金又预言,2600年地球上的人将全部消亡。当孙老师抛出霍金的话语,学生想象的翅膀或许也已打开。带着小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大问题走出课堂,这是想象的魅力,也是语文的魅力。

    第三块“大石头”:思考,让比较的习惯悄悄地影响孩子的学习经历

    好的课堂一定有紧张的智力生活。人的大脑“喜新厌旧”,喜欢挑战。新知对人脑天然有吸引力。当新知有挑战、有刺激时,大脑就处在兴奋状态,脑细胞即被激活,思维自然得到发展了。

    孙老师向来重视思考。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犹如语文学习的一对姊妹。读、写、思,是他写在黑板上的三个大字,也是他引导学生有情有趣有效学语文的高招。《开天辟地》的教学,孙老师在思维训练上别具匠心,利用文本,打开课堂,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异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思维品质。

    1.在比较中学得语文知识

    课始,孙老师出示6个词语: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发现:这些“都是神话故事的成语”“都有一个神奇法力的主角”“都是‘神做什么’的形式”“神话很神奇”……轻松的导入,真是有获得感的学习。

    2.在比较中懂得语言秘妙

     

    “混沌一片”的再比喻练习,学生自然体会到古人语言的准确与精彩。对“开天辟地”这一神话传说的“文白”两种语体的对照与互写,而后让学生“是更喜欢白话文还是古文”的交流,其实都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深入品悟,包括对不同语体的实践体验。

    3.在比较中养成开放眼光

    这堂课,孙老师不但把白话文和古文对照学习,还把中国的“开天辟地”与西方创世纪神话对照学习,固然是培养了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但孙老师的教还不止于此,他让学生谈喜欢古文还是白话文,谈喜欢东方还是西方的创世纪。我们发现:孙老师并不预设标准答案,更非简单灌输说教,只要学生言之有理,他都给予肯定与鼓励。在中西对比中,孙老师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表明这是“一家之言”,老师眼光与胸怀的示范与感染当润物无声。

    4.在比较中悄然影响人格

    在教学课文第二节时,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我对这段话有意见,你推敲推敲,这段话写得有没有问题?

    生:盘古一醒来怎样就有凿子、斧子了?

     

    师:我们英雄所见略同,来,握个手。

    生:宇宙“混沌一片”,哪里来的光?

    生:课文写“巨石崩裂”,哪里来的巨石?

    师:你们提了三大问题,好。这些问题你们能回答吗?(学生摇头,简单猜想后教师出示了另一个版本的《开天辟地》)

    师:我补充另一个版本,大家来比较一下。(指名读)

    生:在这篇文章里就找不到刚才的这些问题了。

    生:这文章没有工具了,没有光了,没有巨石了。

    师:你喜欢哪个版本?

    (学生观点不一,各有喜欢,也都能讲点理由)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喜欢哪个是你的权利。到底哪个更好,随着学习的进程,我们会有自己的体会。

    多么新颖的设计,多么民主的教学,学生既发现了文本问题,又通过比较自然释疑。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教育是无声而有力的,“不唯书”“不唯师”,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读书形成自己的观点,等等。这样的读书,就是最好的成长;这样的教学,就是最好的教育——离开材料的丰富与思维的比较,恐怕难以达成。

     

    作者:上海市松江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谈永康)

     

  • 【上一篇】赵志祥《春江花月夜》示范课赏析 【下一篇】蒋军晶《马裤先生》、赵志祥《春江花月夜》、孙双金《开天辟地》示范课赏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