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波《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示范课赏析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13

  • 让每一个学生都“站”到学习的中央

    ——杨波老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赏析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学习机会,都有充裕的学习时空。这是语文课的现实追求,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如何带领学生走向这样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站到课堂的中央,杨老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迪。

    组织互动的学习活动,助力每一个学生都“跑”上学习的舞台

    课堂上,师生学习中的交往应该是一张立体网络,语文学习就像由各种乐器发出的美妙音响的协奏曲。除了单向的师生问答外,增加学生跟学生的互动,小组跟小组的交流,就有助于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增加获得感与愉悦感。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故事清浅,杨老师精心设计。短短40分钟,有一幕特别让人过目难忘,可以说震到了很多老师的心。那是学生在7分钟的合作学习之末、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陆续、不断地“站”上讲台,有的不是走,是百米冲刺那样的一种“跑”,是期末上台领奖那样的“奔”……黑板上,慢慢、又很快地贴满了白纸与蓝纸——这些都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白纸上的词语是从课文中摘录,蓝纸上的则是学生自己的感受……你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100%的快乐与100%的满足。

    这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带给课堂的崭新气象,看似容易成却艰辛。

    杨老师的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己读书、思考、朗读等)之外又有了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之后还有小组与小组的“交流”(把词卡贴黑板上分享)。

    如何组织好这样的合作学习,让我们向杨老师学习:

    一是精心选择适宜的合作学习主题

    合作学习活动是否必要,能否收到成效,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主题的确定。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确定的合作学习主题是:斧头给小村庄的人们带来过什么呢?

    以此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核心问题,至少有如下好处:首先基于学习困惑,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充分感受了小村庄的美丽后,杨老师请学生提问题,因此后面的学习活动基于学情,是顺学而教。其次这问题关乎内容重点与文本主旨。在生成与预设之间达成平衡,杨老师的处理比较智慧。

    二是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方法与策略

    围绕核心问题,杨老师出示PPT,如此提示学习的路径与方法:

    1.读课文第2、3、4自然段;

    2.画出你关注的句子;

    3.找到关键词在组内交流;

    4.组长把词语写在卡纸上。

    合作学习分步有序,给学生搭了一个个台阶,学习顺阶而上。同时,杨老师还有“温馨提示”:每张卡纸上写一个。书中找到的词语写在白色的卡纸上;自己想到的词语写在蓝色的卡纸上。

    经过这样扎实的学习,一个个学生“跑”上讲台,不无兴奋、小手高高,把自己的阅读所得贴上黑板。

    看着满满的一黑板的白纸与蓝纸,老师由衷地赞美学生:这些都是学习的成果,你们太了不起了。

    之后杨老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所得进行分类整理。学生上台,把同样意思的词放在一起,老师也参与进去。再看处理过的词语,学生发现一多半是写斧子带给村民的好处,包括了家具、房子、工具等;另一多半是斧子带给村民的坏处,包括了裸露、洪水、淹没等。前者归并在“早先”时间段,后者归并在“后来”时间段。

    杨老师的这一教学过程,精致而巧妙,学生兴趣盎然,读书、思考,讨论、分享。这样的教学,比较好地达成了: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有效厘清课文思路。从圈画到交流、筛选,再到展示、归并,是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的锤炼。

    这样的学习,给了学生一段宝贵的学习经历,让学生获得阅读的相关方法与策略。

    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学习的进步

    杨老师的这一课,除了合作学习问题依据文本,源自学生的需要外,还有什么较为集中的核心教学内容呢?至少有二

    一是抓住句子间的联系读懂小村庄的美丽。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一自然段写了小村庄的美丽。杨老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首先老师配乐范读第一自然段;接着请学生朗读,感受小村庄的美丽;然后找出“郁郁葱葱、清澈见底”等四个词语,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句之间的联系:有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才有河水的清澈见底,天空才会湛蓝深远,空气才会清新甜润。学生自然领悟“森林”在这里是“因”,后三者是“果”。最后老师把这些词语“送回”第一节,请学生熟读成诵。

    二是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小村庄的变化。

    在学生合作学习梳理内容与文路后,老师聚焦三处语句,请学生边读边悟,理解斧子“早先”带给小村庄的财富、“后来”带给小村庄的伤害。这一学习过程,是抓住了“裸露”“各式各样”等关键词,从这些词去深入文本,理解课文。这样的教学指向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理解,是符合语文课标对中年段学生的要求的。这里字词的理解也较为巧妙,如“应有尽有”(家具)一词是在语境中,拎出学生贴在黑板上的“床”“椅子”“桌子”等词卡,顺势进行教学的。包括借助省略号,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小村庄各方面(森林、河水等)的变化,以此呼应第一节,自然感悟自然段之间的联系。

    多大的人干多大的事。每一个学段,语文教学目标、内容都应有所侧重,否则就容易走弯路,要么压抑儿童的成长,要么摧残儿童的成长。三年级的学生就是要学三年级学生应该学的内容。即以自然段的学习为重点,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无论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是句子之间关系的把握,无不指向这里。

    这便是鲜明的语文课程意识。

    富有课程意识也好,丰富学习方式也好,目的只有一个:让语文课堂学习成为每一个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
     

    作者:上海市松江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谈永康)

  • 【上一篇】刘冰《在柏林》示范课赏析 【下一篇】刘冰《在柏林》、杨波《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徐颖《太阳是大家的》示范课赏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