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伦·拉斯穆森老师《发现圆周率》示范课赏析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25

  • 当“美国教师”遇见“中国学生”

    ——由艾伦·拉斯穆森老师《发现π》教学引发的思考

    常听专家学者聊起美国课堂,感觉从理念到实践都与中国课堂很不一样。蛮正常的,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课”嘛。得知要给一位美国女教师的数学课写稿时,我的内心还是异常激动的。毕竟,虽然环境、设备、学生都是中国的,但既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是美国,那应该能让我窥见美国课堂的“侧影”吧。

    课的主题是《几何-圆:发现π》,对象是五年级学生,由已有13年教学生涯的艾伦·拉斯穆森老师执教。艾伦老师全程使用英语上课,因为有翻译人员现场同步跟进,所以,观课者不难明白课堂流程的“起承转合”。

    听完后,并无“另类”之感。教学所宣扬的“主体发展”价值取向,与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吻合的。不过,细品之下,有些地方还是深深地触动了我。

    一、该“约束”,还是该“自由”?

    一直听说美国课堂是崇尚自由的,今天确实有所感受了。课始,艾伦老师组织学生回忆“周长”的含义,并让每位同学五秒钟内在会场的各个地方寻找“周长”原型。为营造气氛,教师在偌大的上课场地里四处游走,尤其关注“潜伏”在会场角落里的那些“周长”原型。学生一开始比较拘谨,在教师的热情感染下,也动了起来。然而,不知是环境影响还是习惯所致,学生的现场活动基本都是限制在座位周边“徘徊”,而没能像教师那样“奔放”。或许,在艾伦老师的观念里,课堂是自由洒脱的空间。而在我们绝大多数教师的意识里,课堂则始终是一个“有规矩,要约束”的所在。

    还有一些细节,也蛮震撼我的。艾伦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时不时地会翻看讲义(相当于教案)。而在我们的公开课上,“教师当场看教案”等同于“内容不熟”“环节不清”“准备不充分”,是令人无法想象的事情。我在想,与背诵教案相比,或许艾伦老师是把更多注意力都放在了“关注学生”上吧。另外,课堂互动中,艾伦老师常会发出爽朗的大笑、响亮的呼喊,这些都在折射其“享自由”的执教观。

    二、重“实用”,还是重“实践”?

    有些教学环节,或许让很多听课老师“一头雾水”。艾伦老师用课件出示了一个直径10厘米的圆,在让学生感受“不能再像三角形、四边形那样把边长相加求周长”后,直接提出:“所有的圆里都有一个概念,叫π。听说过吗?”孩子们很棒,大多“听说过”,甚至有人还报出了“3.1415926”的约值。就在这时,艾伦老师居然直接抛出了“π×d=c,c÷d=π”两个式子。在让学生简要地把“直径10厘米”代入公式计算之后,重点放在了“在不同大小的圆中测量周长与直径、感受π的普遍存在”上。甚至于,连课外作业也是这方面的。

    在很多老师看来,π始终只是一个“配角”,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引出“C”(周长)这个主角。因此,在我们的课堂里,围绕“运用π、求周长”的各种正反训练是“重中之重”。相对而言,我们的数学太过强调“实用性”,π及周长公式就是作为工具使用的。而艾伦老师的教学立意则更多倾向于“实践性”层面,即将π这个承载历史印记的数学符号作为“主角”,让学生适度“重走”与古人类似的研究历程,并感受其存在的普遍性,从中建构更为深层的数学化体验。

    可能会有老师想到,艾伦老师的课题是《发现π》,所以π是“主角”;而我们的教材编写的是《圆的周长》,所以c是“主角”,π是“配角”。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而另一方面,作为肩负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新时期数学教师,在“实用性”与“实践性”之间寻求教学突围,也是分内之事。

    三、求“成果”,还是求“思考”?

    艾伦老师组织学生“在个不同大小的圆中测量周长与直径、感受π的普遍存在”时,把原先的测量工具“绳子”换成了“美国带来的糖果”。活动过程中,老师反复提醒:“如果发现测量结果不同,可以相互讨论,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交流过程中,老师也对此多次问及。我在想,这样的问题,很多老师一般不会在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提出,因为担心“干扰学生顺利获得探究成果的过程”。只有在交流汇报中基本得出相关成果后,教师才会对“个别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的问题予以“无关痛痒”的轻微关注。这就是说,老师们习惯性地把“活动”看作是得出规定结果的手段,而较少意识到“活动”本身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我看来,艾伦老师在“活动”行进中直面实际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科学探究的真体验、真思考与真收获。

     

    (作者: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学研究室   叶 柱)

  • 【上一篇】乔安·克莉瑟若、艾玛·查普曼老师《立体形状》老师示范课赏析 【下一篇】刘德武老师《解决问题练习课》示范课赏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