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安·克莉瑟若、艾玛·查普曼老师《立体形状》老师示范课赏析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25

  • 当英国教育向我们学习时,我们该向英国教育学些什么

    ——观乔安﹒克莉瑟若艾玛﹒查普曼联合执教《立体形状》有感

     

    因为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杰出表现,也因为英国数学教育遭遇的困境,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自2014年4月实施以来,很受关注。

    今年9月,英国已经全套引进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出版书名为《真正上海数学》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和练习册。明年1月起,这些教材将正式进入部分小学课堂。《真正上海数学》几乎由上海小学数学教材一字不差地翻译成英文。引进此套教材的柯林斯学习出版社的经营指导休斯认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此举“旨在通过采用使上海成为世界数学教育的领导者的方法,以提升英国的数学教育质量。”

    我从多种信息来源中了解到,当前的这种交流,主要还是英方在向我们中方的数学教育学习。这固然能让我们生出些许的骄傲。但我认为,这不应是我方参与“交流”的全部意图,我国的数学教育问题也不少,我们应该借此“交流”机会,努力汲取英国数学教育的精华,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数学教育。

    这次有机会现场观摩英国教师执教小学数学课,真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当我步入会场时,空气中正流动着张靓颖演唱的电影《画皮》主题曲——《画心》,有评课任务的我突然想到一句话——画皮容易画心难。英语水平几近于零的我,恐怕“画皮”都做不到,更谈何“画心”!但,英国教师,而且是两位联合执教,数学课,从未有过的观课体验,这些因素杂糅起来,我虽然有些忐忑但还是对即将开始的课怀着满满的期待。幸好,有翻译!

    一堂课下来,我对英国的数学教育有了些许直观的感受,也生成了一些新的看法。这里简单谈谈自己看到的英国数学课堂的两个“长处”。

    一是课堂教学任务不求多,十分明确集中。

    《立体形状》这节课,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理解正方体、长方体、四角锥、三角锥、三角棱柱、六角柱这些常见的立体形状的面、顶点和边(棱)的数量。与我们国内的数学课堂相比,这节课涉及的立体形状的种类要丰富许多(我们国内通常是一节课单独认识某一种图形),但知识的深度要差不少,更不会涉及面和面之间、棱和棱之间关系这些内容。对于面、顶点和边的数量这样的教学内容,国内的数学课堂一般都处理得十分简单,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会用在更为复杂的“关系”上。

    这节课一开始,教师用PPT出示4个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后问:“你对正方体有哪些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多角度演示一个红色正方体,借此对3D、面、顶点、边(棱)这些基本属性做了介绍。教师特别拿出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进一步直观化了面、顶点、边这些基本属性,为后续学生活动做铺垫。

    接下来,学生的任务就是利用教师提供的竹签、宝石糖创建一个立方体框架,并对面、顶点、边的数量做好记录,时间10分钟左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两位教师十分忙活,她们各司其职,充分参与到了学生的小组活动中。一方面,她们不断提醒孩子们不要单打独斗,要相互协作,另一方面,她们注意搜集孩子们活动中的学习信息,对发现的“错误”及时明确指出。比如,有的小组在搭建长方体框架时,因为要做出长边需要用一块糖把两根竹签连起来,这使部分学生误以为此处用糖连接的地方也是个顶点,教师及时作出说明:仅仅起连接作用而不是把不同维度上的边连接起来的不能算顶点。后边又多次强调。当教师发现有学生先在表格中填上了数据,教师对此做了肯定,但也明确要求:填上后,一定亲自数数验证一下。

    估计国内的数学教师对这个活动是有不同看法的,比如这更像是在做手工,数学思维含量不足,提供的素材不够多样,糖果的诱惑引发食欲易导致纪律问题等。这些问题并不难解决,我更看重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的状态,感觉孩子们正在真实地经历一种生活,积累一种体验,收获一种实在。与之相比,国内课堂的学习任务是不是内容太多,情趣太少,有些程度差些的孩子根本参与不进去呢?

    二是“做中学”不只是做,蕴含了思维发展的层次和过程。

    充分的活动之后,是数据信息的汇报交流。教师十分注重信息来源的反馈,对错误的答案注意探问改错的过程(比如有学生一开始凭感觉认为长方体有4个面,后来自己数过后改成了6个面)。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对单纯知识结果的超越,对科学的做事方法和态度是很好的渗透。

    数据汇报后的练习颇具特色。比如让学生判断哪堆材料可以对应搭建出常见的立体形状。学生每次作出判断,教师都会问问“为什么”。这里暗含着对不同立体形状面、顶点、边的属性的判断和应用,也能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比如根据文字信息提示识别立体形状的练习,一开始是“师问生猜”,随着信息的逐条出现,孩子们的思维对某种立体形状最终实现了聚焦,教师注意点明:只有信息都提出后,才能确切知道是哪种立体形状。有意思的是,这个练习的后半段变成了“生问生猜”,一个学生描述某个立体形状的属性,另一个来猜。这“一扶一放”,是不是有点我国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子?

    我其实很想看看两位英国教师是怎么协同教学的,因为这可能是我国以后解决大班额教学中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难题的一条可行路径。可惜,语言不通,导致关注面下降,思维上有心无力。只能留待以后再寻机会了!

     

    (作者:山东省淄博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  张良朋)

     

        

  • 【上一篇】艾伦《发现圆周率》、乔安《立体形状》、杰姆斯《英国数学教学》示范课赏析 【下一篇】艾伦·拉斯穆森老师《发现圆周率》示范课赏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