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力加:美术学习“三维目标”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辨 ——由《丰碑》一课教学谈起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8-06-14

  • 李力加:美术学习“三维目标”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辨
    ——由《丰碑》一课教学谈起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走过三个时期。“双基”时期(2000年之前),“三维目标”(实为“双基”,2014年之前),“核心素养”时期(2015年之后)。国家课程目标体系终于明确提出“育人”是第一位的,知识技能必须为人的发展服务,需要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用某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当课程改革的理念2015年从“三维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时,美术教师不禁要问,美术教学的效度从“三维目标”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后到底有哪些变化?二者之间究竟有何异同?在美术课堂上如何正确地把握二者关系?因此,根据教学实践现场的学生及教师行为,辨析美术学习中“三维目标”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异同,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特别要赞赏的

    “丰碑”一课的教学应该特别表扬的是,冯国健老师的板书由课的开始惊艳呈现,他的书写状态是目前国内美术教师群体中并不多的。在学生群体若干年来普遍写字水准降低的教育现实当中,新任美术教师以及大多数的美术教师,板书写得实在无法恭维。冯国健老师本课教学里的板书,是美术教师们应该很好学习的范本。

    第二,学生美术作业水准分析

    美术课堂上,学生作业反映出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个问题提出,大家似乎没有疑义。《丰碑》一课学生作业的效果,已经获得全国教师们的完全认同、服气、赞扬。

    本教学的主题内容是,通过欣赏感知社会中劳动者视觉形象,赋予学生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性取向。

    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呈现于大屏幕上的欣赏主图:那个黑黑的旷工背部身影(视觉形象),成为学生们能否理解、达成本教学主题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决定因素。

    由旷工生活图片,到画家笔下水墨痕迹构成的画面视觉感,感受、认识、理解此处的视觉造物之转换效度,是学生们可否达成整个教学目标(水墨人物表现)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当每个孩子在教师发下的一张缩小的黑白图片小样稿的视觉形象引领下,自己按照个人的方式,用水墨笔法、不同的墨色痕迹,来完成劳动者形象的过程前,已经预示着本课题教学表现环节的成功率达成有80 %的水准。因为,大家特别要清醒的是:我国的孩子最为擅长的事情就是临摹(模仿)。

    此环节说明:

    作为本课题教学目标的水墨人物表现技能,实际上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此主题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是作为单独目标而出现的,学生完成水墨人物的“过程与方法”是教师在教的过程及其运用三次引领环节,令学生们学习水墨人物的过程及其运用水墨方法,在程序性完成当中顺利实现目标的一个自然过程。

    结论:观摩教师看到的学生作业水准达成并非是难事。虽然画幅这样大,但学生还是能够在临摹中把握基本的造型样态,基本的水墨表现层次,基本的作业效果。无论是教师教或学生学水墨人物表现的“过程与方法”皆是回答如何实现美术教育育人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本身。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成的商榷

    “丰碑”一课的教学还是沿袭我国基础教育里常用的方式,教师提前将某个概念置身于学生的头顶。当教师提出的“丰碑”这一概念,不管学生们可否全面由内心接受,但已经明确告诉大家了,你们必须按照教师的引领来走路。由此,美术课程中这样的教学就让人感觉属于太类似以往“思品”类教学的课堂状态。缺乏的是艺术性本质!

    艺术的发生源自情感。价值观的明确显现是艺术作品反映出作者意图的主要倾向。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在“丰碑”这类教学主题实施当中,可否少一些灌输,少一些笼罩在学生头顶上面的硬性概念。可否以润泽心灵的方式教学呢?如果按照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的要求,本主题的教学就需要创设一个生活情境,由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的、唤起记忆、生活经验的劳动者的主题,引发主动的、探究性的表现。而不是教师灌输知识,我们要以水墨方式表现这些劳动者。

    具体的技能把握当中需要特别关注内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为何艺术家在表现劳动者的时候其笔墨这样去运用的?浓重的笔墨、浓破淡、淡破浓、水分不同的罩色等墨色具体方法是艺术家如何表现对这些矿工兄弟情感的?学生们在参照艺术家的表现方法时,将要如何运用于自己笔下的水分与墨色,来表达个人对此主题的情感呢?

    当然,这一目标达成要求,对于每一位普通美术教师来说,都是由相当难度的。

    第四,从美术课程“三维目标”达成角度思考“丰碑”一课的实施效度,阐释本主题里何谓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成的效度。

    其1,本主题里的美术知识为,(画家)胜任或完成特定任务(水墨人物)的表现能力,教学需要传递这样的表现能力,让学生们接受与把握。

    其2,过程是,水墨人物表现的这一事情在学生群体中如何发展所经过的顺序

    其3,学生水墨的表现的方法是,解决人物水墨表现问题当中的措施与程序吗

    其4,情感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对外界刺激(劳动者视觉形象的图像)的主观体验吗

    其5,态度是,学生们对他人(劳动者辛苦)、或事物(劳动者光荣)所持的某种倾向性吗

    其6,价值观是,学生们对他者(劳动者辛苦)、或事物(劳动者光荣)应该所持的观点与看法吗

    第五,由美术核心素养达成来评价“丰碑”的教学效度

    其1,学生有否在劳动者光荣、劳动者辛苦付出的生活情境中,用水墨人物表现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方法,来完成对这些人物的塑造(由自己内心情感出发,愿意进行歌颂性的表现)?

    其2,本主题当中,学生面对劳动者的视觉形象(照片、水墨人物作品及表现的具体方法),其眼睛与思维中的图像识读水准是何种状态?图像识读的感觉是如何发生的?

    其3,学生们作业的美术表现的效度应该说比较理想,这样的作业效度其根源是什么,之后的教学可以借鉴的有哪些好的方法?

    其4,本主题中学生们的审美判断确立似乎有了一些,但是,学生对于水墨人物表现的肌理、笔墨痕迹的内在认同,转换运用可否真正实现?

    其5,本主题中的文化理解,基于学生对劳动者光荣、对于“丰碑”这一宏观概念的认识水准;同时,也基于学生对于水墨人物表现方法、画面视觉效果的的基本认识应该有那么一点水准。如果有了这两方面一少部分的认识,文化理解的效度就有了可检验的指标。

    结语:

    在美术课程中,如何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从理论框架(五环)的以美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进而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育人功能与价值,是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直面这一重大问题,至少需重新梳理并修订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框架,理清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习领域、两种学习方式(感知、表现)的关系,建立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美术能力发展的学业质量标准;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改善、修订现有教材编写结构,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改变与完善美术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

    同时,需要研制并建立美术教师能力和资格标准,研制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师培训指南;依据学生美术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评价,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创新评价手段和方法保障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生群体全面成长评价体系;等等。

  • 【上一篇】田湘军:教学设计应该这样写 【下一篇】李怀源:从整合内容到发展素养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