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国才:名师的公开课要有“引领”的担当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4-20

  • 名师的公开课要有“引领”的担当
     

    名师的公开课要引导、带领广大教师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尤其是“转变学习方式”、“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等直指革新的高难度的目标——行动。

    名师们在天南海北的、动辄几千观摩者的公开课上,演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给予教师最直观、最生动的教导、示范——对一线教师的影响最大——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根据我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些公开课与名师们追求的实践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或目标(这些“理念或目标”往往在名师课后的反思提升环节中阐述)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多数课,依然由教师牢牢把控、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不敢、不会、不能越雷池半步)——师问生答、一问即答、一问一一答,是这些课的生动写照;多数课,也只是在学生已知已会上打几个滚(只不过有些滚“打”得巧妙而已)——师问生而或“举手如林”、或“对答如流”、或“如行云流水”,是这些课的“喜剧”写照;多数课,学生的学习依然孤军奋战(甚至看不见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鲜有同学之间的讨论交心、争辩交锋和分享交流,是这些课的“悲剧”写照。

    不信吗?请看——

    某名师教《庐山的云雾》(三年级)一课描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内容环节(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

    老师让学生画出“中心词”(学生齐答“千姿百态”),然后给“千姿百态”换一换词(学生一一答“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等等)。

    再问作者写了“几种姿态?”(学生齐答“四种”)让学生想像一下还有哪些姿态?(学生一一答“像冰琪凌”、“像笔”、“像棉花”等等,至于像不“像”老师可不管)又问为什么作者只写这四种姿态?或者说“四种姿态”怎么能体现“千百”种姿态呢?(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就赶紧自答“这样写有层次、有代表性。”)然后让学生朗读朗读、体会体会、感受感受。(学生齐读)

    最后让学生写一写“那些围绕在山头的云雾,像  ;那些流淌在山谷的云雾,像  。云雾风起云涌时,它是  ;云雾轻舞曼妙时,它是  。”(学生写,但不管有没有写完,都一一读一下自己写的)

    以上老师所教(问),学生是不是都懂?是的(因为学生都对答如流)。只有一次例外——作者为什么只写四种姿态?学生不懂——本应该让学生好好思考思考、讨论讨论——不,那样可能会“冷场”、那样可能会“意外”——老师就急不可耐地自答。因此,老师的教只是在学生已知已会上打了个滚。

    以上老师所教,是不是师问生答、一问即答(不让学生思考、也不用学生思考)、一问一一答?是的。

    以上老师所教,是不是都由老师牢牢把控?是的。老师没有容学生丝毫喘息的机会、半点自由的空间。教学,变成由师到生的单一的、单向的、平面的、呆板的、简单的问答。

    名师的公开课应该也必须做一些改变,引领广大教师把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

    1.名师的公开课要引领教——教学生“不理解的”,教而使学生更进一步。

    如果老师所问(教)学生都会,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不会又应该要会的。就此教学而言,要聚焦作者造句的变化、用词的准确和联想的贴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1)造句的变化。作者描写一二姿态的云雾是“那些……云雾,像是……;那些……云雾,又像是……”、描写三四姿态的云雾,就变化了,是“云雾……时,它像……;云雾……时,它又像……”这些,是学生不容易发现的又是需要学习的,老师要教,要让学生感受语言变化的美。(2)用词的准确。“山头的云雾”用“笼罩在”、“半山的云雾”用“缠绕在”;“山谷”的云雾用“弥漫”、“山峰”的云雾用“遮挡”。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用得多么准确啊。这些,是学生不容易发现的又是需要学习的,老师要教,要让学生学习准确用词、感受其表情达意的作用。(3)联想的贴切。作者看到“笼罩在山头的云雾”联想到“戴……白色绒帽”、看到“缠绕在半山的云雾”联想到“系……一条条玉带”;看到“弥漫山谷”的云雾,联想到“茫茫的大海”、看到“遮挡山峰”的云雾,联想到“巨大的天幕”,多么贴切。这些,是学生不容易发现的又是需要学习的(从学生说“像冰琪凌”、“像笔”、“像棉花”得到印证),老师要教,要让学生感受联想的贴切、学习怎么做比喻。——这些都涉及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又都是学生不容易注意需要学习的。教学怎么能不闻不问不管不顾!

    .名师的公开课要引领学——教学生有方法地学、有思考地学、有交流地学,学而自觉。

    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四种云雾姿态却说“千姿百态”呢?即使不由学生问,也应该让学生思考思考、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啊。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讨论交锋、分享交流,再来反馈指导。如此,教学,就变成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的多维度、多向度、多层次的对话了,师生就真正变成“学习共同体”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是在一节节课上实践的、在实践中养成的。

    .名师的公开课要引领问——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质疑——没有质疑问难,就没有创新创造。

    本来作者第一句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接着,却只写了四种姿态,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疑点”;“四种姿态”用两句四种写法,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疑点”,要引学生发现疑点、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问本身就是理解、提问本身就是思考。老师若能把自己想问的问题让学生问出来,教与学的思维就不同、教与学的境界将大开——毕竟无疑不问非学问!

    名师的公开课不同于名星的“原唱金曲”——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只为一展自己的歌喉,赚个满堂彩。名师的公开课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没有学生有方法、有思考、有深度的学,就不存在“课”,更不可“公开”。

    我们期待名师的公开课能与其追求的理念一致,用一个个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为例子,诠释自己的理念,让理念转化成看得见的行为、可操作的程序。名师的公开课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成长进步也看得见、摸得着。这一切都可以让广大教师思考得了、运用得上。

    这就是名师公开课的担当、也是名师引领的担当。


    作者:黄国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著名特级教师)

  • 【上一篇】王崧舟:“语文”的见与不见 【下一篇】何捷:“语言癌”入侵教师圈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