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力:数学发展性课堂要处理好五对“和谐关系”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12-21

  • 数学发展性课堂要处理好五对“和谐关系”
     

    发展性课堂应该是教师辩证施教,促进有效教与学和谐“发生”的过程,如何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使其辩证平衡,笔者认为至少要处理好以下五对“和谐关系”。

    一、有效情境:“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有效发展的前提是有效参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但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只是形似而神离的“花架子”,存在“为情境而情境”的现象,这些情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阻碍了有效教学的“发生”。为了既能充分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又使数学教学活动务实高效,笔者认为,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应该形式上要富有情趣,内容上要思维含量高、数学味浓,并使两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二、能放会收:“主体”与“主导”的和谐统一

    笔者对发展性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是说就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有效引领,学生是不可能自动完成所有学习任务的。因此,我们需要讨论的焦点并不是要不要教师的主导,而是要着重研究教师的主导“导什么”、“怎么导”。怎样将“主体”和“主导”和谐地统一起来,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审时度势”,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放得真心,“该收网时就收网”——收得适时,掌握“能放会收”的技巧。

    三、分层探究:“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应该说“探究式学习”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然而,我们在看到一批优秀生从传统教学的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主动探究意识猛增、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们也眼睁睁地看到一批中下生正在被拉大距离,他们面对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不但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就连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远没有接受学习那样容易。因此要提高“探究式学习”的实效,使它既满足优秀生的探究欲望,又使中下生的学习富有成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笔者认为,“探究”是多层次的,“发现”是多形式的——“观察中发现”、“操作中发现”、“推理中发现”、“试验中发现”等等。对于优秀生也许只有经历了“披荆斩棘”式地探索之后,才能满足挑战的欲望,而对于中下生来说,他们更需要“帮扶”式的探究活动,哪怕是成人给他们铺好了路、搭好了桥,但只要是他们自己“走”的,最终的结果是自己获得的,就是有价值的,因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只有将探究学习的“共性”(自主发现)和“个性”(发现的方式不同)和谐地统一起来,实施“分层探究”,才能切实提高小学阶段探究式学习的实效。

    四、多元成果:“独立”与“合作”的和谐统一

    “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都是发展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然而,不少教师在采用这两种学习方式时,存有极端化的做法:有的课堂上只有独立学习,从来没有团队的合作;而有的课堂又滥用合作学习,不看时机、不问需要,动不动就“围起来讨论讨论”,认为只要这样做了就体现了新理念,至于有没有必要,实际效果如何则不去考虑。还有些教师将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割裂开来,成了两张皮。其实,在合作学习之前首先要有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如果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既可以是为了共同探究个人力量难以完成的主题,也可以是进行个人学习成果的交流,通过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训练数学的表达能力,并通过大家的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实现学习成果多样化。不管是哪一种合作形式,都需要让学生先经过自己初步的独立探索,为下一步的合作交流或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五、目标达成:“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有些教师认为既然发展性教学追求互动生成,那就预设越少越好,甚至就不要备课了。其实这是没有辩证地看问题,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因为纯粹的“生成”是空中楼阁。但如果深陷在“预设”的窠臼里,统得过死,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不敢放手,教程设计过于细密,教学缺乏弹性和开放性,学生的学习成了亦步亦趋,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和缺乏生命活力,有悖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所以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要不要预设,而是如何预设的问题:干扰生成的预设越少越好,促进生成的预设越充分越好。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学习心理状态,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使教学预设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当教学中“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一堂课影响目标达成度的教师因素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预设的到位程度,二是课堂应变的智慧。

     

    作者简介:陈  力(浙江省武义县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 【上一篇】李嘉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下一篇】李加汉:绿色、协调、开放的发展课堂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