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水源:古诗文本与节奏运用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10-14

  • 古诗文本与节奏运用

    今天跟大家平等的交流一下,共享一些东西,主要聊节奏。节奏在今天的课程中出现,我觉得是一个无奈的话题。因为我选择了古诗新唱。我们知道古诗中五言七言偏多,不是五个字就是七个字,怎么让一首听下来变得更丰富?肯定是用旋律,旋律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只依托旋律,恐怕也难以实现更丰满的听觉状态。所以在这种状态下,节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节奏——在古诗新唱里的一种状态。我们先听一下《赠汪伦》,《赠汪伦》选择的伴奏型,是一个西方的节奏型——雷鬼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大家听到了旋律,其实有一点民族音乐的色彩。如果我们放弃那个伴奏,大家听起来民族可能更纯粹些。但是,我想在不破坏原有旋律的状态下,融入一些东西,使大家的身体得到一个冲击和解放。

    我们前面说的后半拍的力量,其实按照歌来说,这个歌的拍子很正常。都是正拍的。如果在伴奏当中,强调后半拍,明显较强,有推动力的感觉。这个后半拍不同于我们音乐体系里的后半拍,大家听下我把后半拍,变成两个音符,它不是八分的,跟八分有点像,但他区别八分,这个八分跟平常我们演奏的八分的区别在于,这个八分但是以三连音为主的,三连音我们去掉中间那个音,如果八分是“大大大大大大大”的这种感觉,现在变成“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的这种感觉,等于把3连音中间那个音去掉,虽然听着是这样,但是心里的律动,大的推动感,包括跳跃感,明显要强于这些东西。看了这个后半拍的推动感,是非常强的,那么我们结合一个储老师以前也上过的一个课,同样可以运用,可能有些老师也听过,《浪中行》,里面就有一个字,浪大浪的浪,这里面就有一个后半拍,“浪淘沙浪淘沙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波自天涯。”这个“浪”字,提前了半拍,比在后半拍唱的,我用正拍唱下,大家能感觉到,然后我再用反拍唱一下,这是正拍的,现在我唱一个反拍,这个听起来呢,正拍没问题,前面没有改变,但是反拍感觉是什么,其实那个浪,我个人感觉那个了,浪的那种本有,扑面而来的感觉,好像会更强烈。

    这“浪淘沙”一共七遍,我认为它的发动机,就是那个“浪”字,浪的后半拍,在第四节的后半拍,挤出来的,最大形成一种力量,这个七遍,如果都是正拍,我的感觉就是肯定持续不下去了,正因为有了后半拍,所以后半拍给人的力量是一种推动的。

    其实大家应该在唱的当中,尤其那个“浪”字,我自己觉得,旋律先不说,是真的有推动你的,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有同感,是不是有问题。下面我再演示一首,更加有后半拍的力量。这首诗呢,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实这个歌就是,一直在换拍,所以这个就形成了更强的推动感。咱们都知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比较励志的,所以这个后半拍的东西表达得比较励志,特别有意思,比正拍我赶着要好的多,“少壮不努力”也是,就领着后半拍;“老大徒伤悲”这一块,这个就是在国外很早的一种节奏,国外一直强调这个东西,所以它形成了一种忧郁的感觉。律动感是比较明显的一个,这后半拍的运用是非常非常多的,如果个别老师有兴趣,在我们平常的教学当中,如果有的曲子,你可以把它变换节奏的时候,这样在后面唱,其实是可以达到的,可以找合适的曲子试一试。

    除了这个后半拍呢,其他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我们知道的、比较常见的,八六的,节拍的运用也体现了。这首诗的背景简单说一下,其实他是在江边散步,看到了春天的景象,桃花开了,尤其第二句春光揽括尽威风,就是说当时他的状态,肯定是走得不快,等于说他在游览,不是疾步走,所以八六,这种节奏,体现了散步的感觉………所以八六拍,其实也算是基础,在国外叫walking,走路的意思,这感觉就是说,这个跟文本的节奏也是,体现了他在行动当中,看到了景色,包括他的那种感情,这是咱们在音乐节拍上的使用,下面我们表达一首《渔歌子》。这个旋律的特色,这个范儿,还是咱们民族的东西,只不过伴奏发生了变化,包括和弦,和弦不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就说我觉得,我也是抛砖引玉,比如大家在郊游当中改变伴奏,包括变换和声变换节奏,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体现了这个旋律舒展,但缺少一种紧张,因为深入到这首诗的背后,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当然是那种大鱼啊!很浪漫的,当然他知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是隐士,他写的是隐士生活,你是包含了,当时的现状和不满,他们内心当中其实是有那种,不满和愤怒的,不过他们是归隐了山林,所以要体现那种复杂的情绪,那么伴奏上,要下一个功夫,要改变也变得紧张,而上面是不变的,这是两个非常非常矛盾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其实这个同样如果大家刚刚注意我,弹伴奏的时候,还是后半拍的东西,我现在做一个伴奏大家听听,这个第二和弦是直接出来的,前面是很紧张的一种感觉,和内心的冲突;还有节奏变换同时带来了什么呢?大家先听首歌,我先不说,这个也是大家都读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个后两句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其实前面呢,为了这个诗的文本,前两句,真的就是一个叙事,后两句是他说话的感情,所以到后面那个“洛阳亲友如相问”,节奏其实我们通常的写作,我相信每个老师如果注意这个作品的时候,可能不是我这样的旋律,但是他肯定会发生变化,那这个变化我觉得,这个带动你的肯定不是旋律,而是节奏上的东西,是一种必然,前两句是一模一样的节奏,两个文字一模一样的断句,“洛阳亲友如相问”,再这么唱,就肯定没劲了,就缺少抒情的感觉了,后两句大家能感觉到,后两句的节奏变换太多太,一个是缓了,又称长了,“冰心在玉壶”,冰心,后半拍,又到后半拍,形成一个特别强大的推动力。今天一直在说后半拍,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好多老师,不敢大量地使用这个后半拍,所以他有时候就缺乏了一种动力。

     

    作者:秦水源(自由音乐人)

  • 【上一篇】杜宏斌:歌曲教学的多视角思考 【下一篇】王耀华: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