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燕宜:有技术无素养,音乐教育为何变得功利?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09-08

  • 有技术无素养,音乐教育为何变得功利?
     

    国内目前有三千万人在学习钢琴,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但奇怪的是,我们并没有培养出太多真正喜欢音乐的孩子。在大多数家庭,音乐并不是生活必需品,除了《致爱丽丝》、《月光》,父母并没有几首叫得出名字的钢琴曲,但他们却希望孩子能从小学音乐。他们为了什么?除了音乐本身,全民学琴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既涉及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虚荣心,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焦虑和压力。

    关于当下琴童家长们 最关心 的问题,我们采访了著名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杨燕宜 教授。她有丰富的一线音乐教学经验,也有扎实的教育理论背景,她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当下学音乐的普遍现象,期望能一定程度缓解广大琴童家长的焦虑。

    一、揭秘琴童家长的焦虑根源

    采访中,杨老师反复提到了焦虑一词,究竟为何现今的80后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背负了如此大的压力?这些焦虑又源自哪里呢?

    杨老师认为,产生焦虑是因为你想要的和实际情况有差距,那这个标准在哪里?就是大家这种攀比我隔壁孩子弹到几级了,我的孩子为什么还没有弹到?,所以他就产生焦虑了。

    其实学音乐完全不能靠考级来衡量。如果你没有打算搞专业的话,考到五级还是八级,这个区别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家长没有弄清学琴最根本目的,他首先不考虑学琴的意义,而是别人学我也要学、别人考级我也要考,这个目标是短浅的、功利的,一旦这个目标达不到,他就开始焦虑,这是我们社会一个普遍现象。

    家长作为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他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如果你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也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也许你无意识的一句话,都对孩子产生无形的压力。

    杨老师举了一个她身边的例子:一个小朋友被选到学校排球队,但其他的队员都比他年长两岁,人家已经练习排球有一两年时间了。打了一年以后,这个孩子的妈妈就说,你怎么还没打到主攻手呢?孩子也没办法回答,他已经比别人晚了一两年,他在进步的同时别人也在进步。可以说,他妈妈已经完全忘记孩子从事体育项目的意义了。孩子在母亲的这种压力之下,原本喜爱的东西也可能会产生反感。学琴也是一样。

    二、究竟该为了什么学音乐?

    大家都说学音乐为了所谓的素质培养,这种话谁都会说,但当他真实的进入这个情境的时候,突然目标就偏离了。素养的培养不好用具体的标准来衡量,而考试的分数和级数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家长容易依赖这种实在的标准,一旦达不到这个标准,他就会产生焦虑感。

    这种焦虑感的出现,让很多家长忘记了孩子学音乐的真正意义,在这个充斥着功利的社会,音乐好像也难以幸免的被功利化。杨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现在的社会要生存,90%的事情都是功利的,而学艺术就是要让一个人的生命中有这样一块非功利 的领域,让他能平衡的发展。学艺术是为了获得一种审美能力,以营造更丰富的生活。

    听上去学音乐是一件非常诗意的事情,但音乐素养是一个如此抽象的概念,究竟如何培养呢?

    杨老师说,她会从两方面来告诉家长如何培养音乐素养:一种是展望性的,家长需要知道有音乐素养的人是怎么样的,他和缺少艺术细胞的人有什么样的区别;另外就是家长要知道怎样陪伴孩子学音乐。

    三、怎样陪伴孩子学音乐?

    杨老师强调,小孩子学音乐,最好有家长的适当陪伴,因为学音乐有很多重复性的练习,小孩子真的无法坚持这么长时间枯燥的练习。

    而且,我们的音乐教育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环节,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我们的孩子得太少了,所以他们也只能机械的完成练习。如果孩子能从小生长在音乐的环境中,能够多听音乐,那孩子心里就会有对音乐的想象。在学琴时,即便有老师的示范,如果没有自己对声音的理解,也很难真正练好琴。你只能通过大量对音乐前期的接受、对声音的储存,这样弹琴才能有自己的追求。声音的想象要引领你,才能弹出你想要的东西,才能用好老师教给你的技巧。而现在的小孩子比大人都忙,周末也被安排了满满的辅导班、特长班,留给音乐的时间有多少?

    有人说没时间给孩子听音乐,那你要想办法挤出时间听,比如就在车里放音乐。可以是孩子正在弹的曲子,也可以是其它的曲子。如果孩子不爱练琴,那更要多听,临时抱佛脚也要抱,在去老师家的路上都可以听。

    杨老师还指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的孩子在学琴之外还喜欢其他的 音乐活动。但是有的家长却说,我孩子要考级没时间,但他还要参加合唱团,我想把他合唱团退了,要他好好弹钢琴。我不太理解,要孩子参加合唱团,是送他一生的礼物,为什么要退掉呢?合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音乐的方式,为了考级舍弃孩子喜欢的东西,这就忘记了学音乐的意义。

    四、如何选择优质的音乐老师?

    现在的音乐教育机构鱼龙混杂,教师的资质也参差不齐,甚至有的一定要孩子考级。对此杨老师认为,虽然她并不反对考级,但有一些是商业的手段,家长要警觉。有的琴行跟你说考级,因为你一旦报名了,就脱离不了这个琴行了。再者,考级现在也不说明问题了。很多琴行经常给自己学生办音乐会,这种形式很好,小朋友需要互相借鉴,这种刺激也是动力。

    那么,好的音乐老师具备什么素质呢?

    首先要热爱他的工作,热爱和他的学生打交道,热爱去培养一个学生;其次就是专业的领悟力,教小朋友弹钢琴,不一定自己弹得那么高深,但对音乐要有很好的领悟力。商业社会中,好老师有可能价位比较高,但学历低的老师未必不是一个好老师,每个家庭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

    学音乐本该是一件享受的事情,不计较高成低就,但却演变为家长的焦虑。音乐到底是升学的捷径、虚荣的攀比,还是没有功利的纯粹热爱?你究竟是为谁的期待学琴?
     

    作者简介:杨燕宜(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 【上一篇】贾达群:音乐分析是音乐理论教学中学科转型和创新的标志 【下一篇】杜亚雄:忘“本”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