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辜晓平:美术欣赏课与菜谱式尝菜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6-23

  • 美术欣赏课与菜谱式尝菜
     
           教科书中的历史,是一大堆人物的生辰八字及功过评述,学习书上的历史搞得人头昏眼花,往往是在死记硬背中完成了学习,学完忘完,考完丢完。
           学习美术教科书中的美术史大多也是如此,年代、背景、风格成就等,教科书中只是数据及索引。若把教材比作菜谱,那么西餐的菜谱,大多是以阿尔塔米拉洞的史前的岩壁画《受伤的野牛》开单,后来的菜谱是古埃及《胡夫金字塔》,两河文明的《汉漠拉比石碑》,古印度的《阿育王的四狮石柱》,古希腊的《迈锡尼的狮子门》、《雅典的帕特农》,中世纪的拜占庭,文艺复兴时的三杰,巴比松派,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而中餐的菜谱一般是贺兰山的岩壁画开单,再后来菜谱是半坡彩陶《人面鱼纹舞蹈盆》《司母戊大方鼎》《龙凤帛画》《跪射俑》《马踏匈奴》《说唱俑》《舍身饲虎图》《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清明上河图》,元四家,明四家,扬州八怪,清初四僧…….,年代、背景、风格、成就等一成不变地顺次罗列。
           照本宣科的教学如同菜谱式尝菜,只讲菜谱,每样菜都用同样方式讲出,盐几克,醋几勺,油几两……可是大餐没有,餐桌是空的,最为鲜活美术欣赏课,也就成了“菜谱式尝菜课”,索然无味。
           于是教师不想教欣赏课,学生不喜欢上欣赏课,小学尤为如此,更有甚者连“菜谱“都不介绍,直接跳过。
           怪谁?编书的,教书的,还是学书的。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美术欣赏中的年代,背景,风格,成就等是藏在作品中的重要内涵,但脱离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相似性直接灌输给听者,就如同介绍菜品中蛋白质多少,脂肪含量多少,维生素多少,谁还想吃?就如同看街头征婚广告“某女,年龄,身高,体重,职业…….”,若这样,就是貂蝉也顶多看出是个女的。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最重要的是因为有人的情感倾注其中,“美感永远源自真实的情感”。
    贝多芬说过:“只有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对于美术欣赏课,若教师的情感不进入作品,教学时也就带动不了学生动情,课如同嚼蜡。

           对于艺术作品,感受了,欣赏了,被迷住了,探寻了,动情了……..打开一扇窗,进入一片精彩的世界。第一层,只是感觉美;第二层,知道美在何处;第三层,明白美的原因;第四层找到心灵共通的地方。所谓美在凝结,美在升华,最后完成灵魂的洗涤。美是一种诗意,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幸福。
           “菜谱式尝菜”的欣赏课,品不出佳肴的美味,对着征婚广告找,可能找的只是婚姻对象,而不是动人的爱情。


    作者:辜晓平(四川省德阳市第一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 【上一篇】王 鹏:情感美术 自然、真切、风趣 【下一篇】没有了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