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敬东:说说链式美术教育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06-21

  • 说说链式美术教育
     

    有一位朋友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我不会画画,但我能懂美术;我不会唱歌,但会欣赏音乐,我的能懂、欣赏来自于自己对文化的追求,博览群书,追根溯源,在懵懂中觉醒,在体味中想象、联想、感悟。

    诚然,对生活的感悟就是自我对物有一种特殊的“心源观照”,在观照中关联生活、经验、文化。当我们站在2008年的杭州长途汽车东站,工程维修架下人行穿梭,看到的不仅仅是支架所担当的责任,而是红色警示下的茫然,更是漠视生命的渺小。从支架到色彩到意义的转换,需要的不完全是发现和思考,关联也就成了我们看到另外世界的必要行为,也是21世纪人类所具备的基本素养。链则是关联过程中有效的状态、路径和行动方式。

    何为“链”?链是由多个单体通过共价键连接的线性结构。释义为:①用金属的环连接成的长条形的东西;②像链子一样环环相扣的东西。作为名词的则有链条等,《六书故》中就有“今人以锒铛之类相连属者为链”之言。作为动词的就有用索环栓住、捆绑或联接之意。

    “链”最早起源于化学学科,是指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我们把那些能起聚合反应而生成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叫做单体。单体一般是不饱和的或含有两个或更多官能团的小分子化合物,由于单体经过某些化学反应生成高聚物,所以在高分子链中,单体转变为在化学组成上能够重复的最小单位,即链节。判断高聚物的单体,就是根据高分子链,结合单体间可能发生的反应机理,找出高分子链中的链节,然后将其完形便得其单体。在有机生物中最显著的特征是碳链,碳链具有与其他任何原子结合成新物体的特性,可塑性强;同时在与其他原子结合时具有多向性,生成的空间大。

    1907年俄国数学家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马尔科夫提出链式理论,称做马尔科夫链,该理论表述了一种事件影响另一种事件的可能性问题。链式理念在各项领域中得到广泛使用,并验证了其发展的价值,供应链、技术链、旅游链等范畴的科学应用,为链式的发展的空间提供范式和经验。

    中国哲学强调变化,变化的思想是儒家哲学的精髓。《易传》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说明了宇宙生生不息、变化无穷。天地间是一个大气场,一切都在这气场之中。变化,是事物的表象,在其背后有着一根无形的“链”,始终在左右着事物的发展向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变化,美术教育同样有这样的链存在于变化之中,把持着事物发展的动向和目标。当综合性学习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时,链式美术教育的构建与研究为美术教育的综合性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方法。

    何谓“链式美术教育”?链式美术教育是指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各教育元素间存在着关联,从关联的连结点着手,联接学生的知觉体验、视觉经验、情感表达、文化认识、价值判断,实现学生在不断的关联中进行认知建构、意义发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美术教育。

    通过美术学科中各学习领域的有效整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同介入,发展学生的视觉感知力,视觉思维能力,视觉的创造能力等,以及通过以视觉文化为视圈的综合感受,发展学生的探究、关联、创造等可持续能力,让教育目标达到新的生成和发展。

    链式美术教育构建的意义体现:体现一个过程观。“链式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学生美术素养发展的过程性、规律性的具体体现,它着重体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时序性、目的性、跨越式重复性和不可逆性。所以,我们倡导的链式美术教育和教学具有时效观念和贯通意识。

    体现一种动态观。“链式美术教育”是基于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应变能力、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不断满足教育主体的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方式。在链式美术教育中,所有参与者或各要素都随着教育环境、参与对象等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适和变换,而衡量调适和变换的成效如何,则要看参与各方或各要素间能否形成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链式美术教育”旨在通过链式的调适和变换,形成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的教育环境。

    体现一种立体观。链式美术教育是通过横向联合、学科交叉、各种教育互动,实现智能互补、共生共享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所涉及的诸方面或各要素往往分别处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学科或阶段,且每个方面或要素又自成体系,从而构成了多层面、多维度的立体网络。这种教育网络的优点是能较好地运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美术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所以链式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协作观念和团队意识,使各层次、各要素、各环节之间既体现个性发展又实施共同合作,既独立又融合,以保证整个“链条”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

     

    作者:朱敬东(浙江省平湖市美术教研员)

  • 【上一篇】王 鹏:浅谈儿童版画艺术 【下一篇】李力加:核心素养时期美术课程目标的实现(二)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