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伯军:建设属于自己的课程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09-08

  • 建设属于自己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5年,回顾这些年的探索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改革正在从课堂教学的变革逐步向教师的课程建设的方向发展。

      对教师而言课程改革往往体现在教材的变化上,从课堂教学变革切入,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2001年开始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以探究式教学为突破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

      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一定程度,优秀教师必然会思考并探索课程内容的改进。因为学生怎么学,是建立在学什么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学得怎么样,又是检验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思考下,许多优秀教师发现,建设适合自己学生的课程、适合自己教学的课程,显得很有必要。

      许多优秀教师不满足于教材提供的内容,不满足于教材给定的设计,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就是教师课程意识的体现。历年来的全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的优秀课例,无不体现了教师和其背后的教研团队的追求,彰显着他们的课程意识。

      经过这些年的科学课程改革,许多有想法的一线科学教师,鉴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在努力建设属于自己的科学课程。实施科学教学,课堂是主阵地,课外也是一个重要阵地。课外科学教育的实施,往往需要教师自己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开展科学课外活动、社团活动,锻炼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为他们建设属于自己的科学课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浙江省教育厅在2015年颁布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的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要求“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即每周3-5课时要用于拓展性课程的教学。目前,浙江省内已有不少优秀的专职科学教师开发了一些科学学科的拓展性课程,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等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和收获。

      浙江省宁波市从2001年开始尝试在校园内外创建适合学生实践探究的第二课堂——校园科学实践基地。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一百五十余所小学拥有了科学实践基地,发挥着科学教育和科学实践的功能,使得数以万计的学生因此受益。科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但促进了科学教学设施的改进,而且促进了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一般一个实践基地,至少有一门相应的自编科学课程。此外,各县区还大力建立探究实验室、家庭实验室,课外网络科普竞赛等活动也不断补充和丰富着科学课程资源,为科学课程本土化、特色化实施提供了保障。

      建设自己的科学课程,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有了一条新的路径,使得科学教师不再局限于一节课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研究。着力建设自己的科学课程,可以使科学教师从课堂走向课程,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更加深入。如果教师真正参与课程建设,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更加广阔,而且所有教师都可以在这条道路上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当我们着眼课程建设时,当我们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时,我们会看到很多课程资源,甚至满眼都是课程资源。

      以前,教师更多地关注怎么上课,现在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还要关注怎样建设属于自己的课程。从课堂教学研究走向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策略或方法的改变,而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建设属于自己的课程必将成为广大科学教师的自觉行为。

     

    作者:喻伯军(浙江省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特级教师)

  • 【上一篇】章鼎儿:小学科学课的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 【下一篇】郝京华:埋下一粒科学的种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