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爱芬:常识题材品德课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07-29

  • 常识题材品德课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德育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适应社会,学会做人。教材中有许多常识题材的内容,大致可分成自然常识类、生活常识类、地理常识类、历史常识类和社会常识类。

    执教常识题材的品德课,对品德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不仅要完善知识储备,形成多元的知识结构,更要牢牢把握课程性质,提高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下面结合课例,谈谈执教常识题材的品德课应该注意的五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的辨证理性

    常识题材品德课教学的复杂性决定其必须借助复合型思维方式,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常识题材的品德课,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人和事物。如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编排中,《科技造福人类》一课主要通过电、塑料、人造卫星等引导学生感受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便利。《科技是把双刃剑》则介绍了科技给人类及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重点了解白色污染、垃圾问题、滥用农药、温室效应和核污染等危害。这两课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感受到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深刻影响:既造福人类,又给人类带来灾难。像这样组织对比教学,正是对学生辨证思维方式的启蒙。

    其次,作为常识题材的品德课,要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正确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如整体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教学苏教版《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这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简要了解“‘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整体感知,再重点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李奶奶的身心痛苦。这样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到部分,点面结合。

    再次,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多角度地考虑问题。然而,为了突显感知、强化体验,老师们在教学中常常容易割裂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将问题简单化、绝对化。如执教浙教版《悲愤的吼声》和苏教版《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有的教师采用了非常血腥的图片和视频,且停留时间较长。这样做虽然激发了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但我们不妨冷静思考:这是学生稚嫩的心灵所能承受之重吗?会不会无意中给学生漠视生命的误导?辨证思维的“失衡”,不仅会大大降低课的实效,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得不偿失。

    二、多维目标的准确把握

    常识题材品德课与单纯常识课的目标有相同之处,都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目标的要求。但课程性质不一样,其多维目标的定位和达成方法等就有所不同。品德课是教学生做人的本体课程,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强调突显情感性和思想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和谐建构。因此,作为常识题材的品德课,知识目标要求准确规范,但不求系统性;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倡多元综合,但注重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贯穿教学始终,是核心和关键。

    课例:《我们的地球》(浙教版三下)

    课的第三板块,是让学生“感受地球表面的多姿多彩和美丽”。吴老师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分享课前收集的地球图片或自己旅游的照片,然后从中选择部分表现不同地形地貌的精美图片向全班进行展示,接着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教师精心准备的一组图片,学生都被地球的美丽深深打动,从心底发出了感叹:“美丽的地球妈妈,我们永远爱你!”

    在常识题材品德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被教学内容中显性的知识目标所“迷惑”,出现目标把握上的偏差,如过于强化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达成度低;多维目标割裂不融合等。而这个课例片段却展示了吴老师综合、准确把握多维目标的意识和能力。“地球表面有海洋、沙漠、高山、草原等地形”这个知识点,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巧妙渗透在整个板块教学中,通过图片的反复呈现达成的,枯燥的知识学习变得形象、生动、有趣。感受地球的美丽是重点也是难点,吴老师通过大量美仑美奂的图片欣赏,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使热爱地球妈妈的情感激发水到渠成。同时,从课前到课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品德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如何整体、准确地把握多维目标,使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三、材料运用的精当典型

    常识题材的品德课,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给了教师内容创生的极大空间。教师要以“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要注重典型性、教育性、趣味性。

    课例:《天有不测风云》(苏教版六下)

    整节课分成“知灾害,天灾无情”和“抗灾害,人间有情”两个部分。怎样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种类多、危害大?汤老师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2008年雪灾”(给本地带来的损失)和“唐山大地震及唐山地震孤儿”这两个重点材料充分交流。怎样让学生感受天灾无情人有情?汤老师又运用了“2008年雪灾”(湖南三位电力工人因公殉职事件)作为重点材料让学生进行充分感受。

    这节课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独到之处,不仅材料运用少而精,根据目标需要从同一事件中两次提炼典型材料,而且其选取的“2008年雪灾”事件是离学生时空最近的一次重大自然灾害,以点带面,使人印象深刻。反观常识题材的品德课,资源开发的空间很大,材料很多,通过书籍、网络等就能迅速获取大量信息,还能开发一些生活资源。面对一大堆的材料,如果选择利用不当,就容易出现一些弊端,如材料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感受体验不深刻;材料堆积,平铺直叙,不能逐层推进;注重文本材料,忽视身边的鲜活资源等。被材料束缚,为材料所累,就不能有效达成目标。

    内容应为目标服务,这是常识题材品德课中选择和运用材料的宗旨。材料的选择要点面结合,但更要注重“典型性”的精选和挖掘,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材料的运用要符合课堂教学逐层推进的需要,避免同一平面材料的堆积和重复。同时,尽可能拉近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围绕学生熟悉的、亲历的生活事件进行科学筛选和开发设计,使之有序地呈现于课堂,引发学生真正的道德冲突。

    四、教学方法的科学合理

    常识题材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必须有适切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应是一个方法的组合和体系,具有多元性或综合性的特点。

    课例:《我们为祖先而骄傲——千年不衰的汉字》(苏教版五上)

    在课的第二部分,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演变,感受汉字特点”,王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学习和体验,依次是:

    想一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字体研究,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各种字体的特点。

    排一排:把写有各种字体的卡纸按照汉字演变顺序排列,进行介绍。

    猜一猜:猜八个比较有特点的甲骨文和会意字。

    说一说:说说除甲骨文以外的其他字体的特点。

    写一写:仿写“车”和“马”的字体演变过程。

    谈一谈:谈谈仿写后的感受。

    常识题材的品德课,很多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就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如教师主导过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过少;注重体验,但体验活动牵强不恰当等。而在这个课例片段中,王老师综合采用了想、排、猜、说、写、谈等学习方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饶有兴趣地感知汉字的演变和各种字体的特点,感受祖先创造汉字的智慧,由衷地为祖先而骄傲。

    常识题材品德课的目标达成,必须灵活、有效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针对其教学内容广而远的特点,教师要巧用媒体辅助,用图片、视频等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要精心设计探究学习,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要以情激情,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运用综合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围绕目标强化学生的体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而形成对事物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领悟,实现社会经验与个体经验的融合,情感与理性的直接对话,对于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多元评价的有效激励

    常识题材品德课的评价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品德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巧抓契机,进行多种形式的激励评价,通过主体互动、内容多元、过程动态的评价,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基。

    课例:《动物植物和我们》(浙教版二下)

    当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动物的生命现象时,男生小威站起来说:“动物的求偶行为十分奇特,有跳舞的,有嬉水的,有鞠躬的,还有送一些小礼物讨好对方的。”学生听后小声议论,有惊讶也有疑惑。苏老师马上微笑着说:“谢谢你带给我们的惊喜!想不到动物还有这样有趣的生命现象,让我们也像小威一样去研究发现,好吗?”“好!”全班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男孩甜甜地笑了。

    这个课例片段,体现了苏老师正确的评价观和及时评价的智慧。该男孩成绩不太好,又因好动常影响别人,但喜欢动物,喜欢看书。苏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犹如阳光雨露滋润了小威,催生了他成长的自信。但是,常识题材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常常出现知识性错误,容易只见知识技能不见“人”,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应有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如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内容单一,忽视隐性的情感体验;评价过程静态,忽视多样的评价方式等。这样的评价,缺乏人文关怀和激励导向,没有把学生生命体放在重要的位置,偏离了品德课的课程追求。

    常识题材品德课的多元激励评价,需要我们整体建构“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生命课堂。一方面,要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注重每个学生的公平发展。公平的课堂不是“有选择”地对待某些学生,也不是“一视同仁”“不分差别”地对待某些学生,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区别对待,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和最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影响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如情感态度价值观、良好行为、健康心理等,少一些急躁和功利,多一些质性肯定和人文激励。通过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提供心灵的呵护。

    综上所述,执教常识题材品德课应该注意的五个方面,要求教师综合把握、整体达成课程目标,以提高教学实效。这对其他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也有启示。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品德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落差客观存在,为缩短落差,努力向课程理想靠近,就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具体包括正确的课程意识,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等。只有品德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做得更细,综合、整体地把握教学,才能让品德课堂充满智慧和生命力,成为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沃土。

     

    作者:周爱芬(浙江省杭州市竞舟小学,特级教师)

  • 【上一篇】池昌斌:教育要让人充满坚韧、勇气和肌肉的力量 【下一篇】池昌斌:我从森林公园走来(二)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