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爱芬:优化品德课堂生态 促进学生品德建构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08-15

  • 优化品德课堂生态促进学生品德建构

    一、品德课堂生态的特征。

    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

    教育的生态环境:就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存在产生制约和控制作用的多位空间和多元的环境。

    教育生态环境对教育的作用,有时促进,有时制约。我们可以从三种角度和三个层次来分析:宏观层面-——以教育为中心;中观层面-——以某个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轴;微观层面——以人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品德课堂生态,就是研究对学生的品德建构产生影响的各种课堂环境因素,强化促进作用,减少制约作用。

    品德课堂生态的特性:

    1、整体性。

    课堂生态主体与环境之间、课堂生态主体与主体之间存在着各种生态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完成课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育人功能。学生道德学习过程是整体,情感过程、认知过程与行为过程融合一体,共同完成知、情、行等多种心理要素的整合,促进品德建构。教师和学生都是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各不相同的生活背景、情感体验、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个性特长,在课堂生态中的功能、地位也不尽相同。

    教师和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相互依存,共同成长,即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获得专业成长。品德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课程资源、心理环境、硬件条件 、选择探究课题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

    2、开放性。

    品德课堂是一个“人工化的小社会”,无时不刻与外部生态系统产生相互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信息传递。 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自主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堂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3、平衡性。

    组成品德课堂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即教师、学生和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保持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品德课堂生态管理,目的在于建设和优化课堂环境,使课堂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的良性循环,充满成长气息,充满智慧和挑战,最终构建和谐课堂。

    理想的和谐品德课堂的特征:井然有序、互相理解、真诚交流、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宽松宽容、充满活力、关系融洽、心情愉悦。

    二、优化教师的课堂生态角色,提升综合素养。

    1、建设新型师生关系,培育教师德性和人格。

    案例:金陵饭店房间钥匙引发的思考

    审视我们教师的儿童观,是否珍视儿童的价值,尊重儿童文化,把儿童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平等看待,注重引导儿童的自主探索性活动,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1)师生关系中蕴涵的文化精神,是课堂文化、课堂生态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

    教师应当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中,使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全面发展。

    2)教师的德性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其课堂生态功能的发挥。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及平常生活表现出来的个人道德倾向,它涉及教师对其职业的倾心程度,对学生的关爱、宽容、平等、公正等价值取向,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责任意识等。

    “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乌申斯基

    3)教师要不断学习,敢于向学生学习。

    前喻文化(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

    并喻文化(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

    后喻文化(长辈向晚辈学习)

    “文化反哺”作为一种与传统的文化模式相对应的新型文化传承模式,动摇了传统社会里长者为尊的地位,成人世界遇到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剧烈的来自子代的种种反叛和挑战。

    2、提升教师核心能力,组织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生活。

    1)爱心和激情;

    2)具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专业思维;

    3)对自身教学领域的融会贯通。

    三、优化学生的课堂生态角色,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误区之一:自主学习就得一切迁就学生?

    自主学习误区之二:自主学习就是自学,教师退居二线,甚至可有可无。

    自主学习,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状态下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我要学”,表现为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我能学”,表现为独立学习的能力。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在不背离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在不误解或曲解文本思想意义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权;在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1、以引领做人为核心,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三维目标。

    整体把握教材体系。

    整体把握学生特性。

    1)找准“结合点”。

    首先,要读懂课程标准,通览整个教材体系,把握单元主题及同一单元主题在不同年级的递进目标,从而确立课时的教学目标。其次,要分析、寻找学生已有认知、情感、行为等水平和教材要求之间的差距、形成差距的原因,思考解决的对策。如六下第一单元第一课《不平静的世界》: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简单经过。初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概况(卷入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数据),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找准“生长点”。

    品德课的“生长点”,可以理解成学生可持续发展、品德建构的“支撑点”。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思维品质、必备的能力素质就是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如《不平静的世界》:认知目标:初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概况,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情感目标: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激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能力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分析、表达、合作等能力。

    2、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道德学习是以社会规范为载体的价值学习,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道德学习中的认知学习和行为学习都是以情感为中介发生的,没有情感的投入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引导儿童的自主探索性活动,避免直接呈现道德知识,而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和反思去“透过现象看本质”,体验发现道德规则。突出归纳性认知和情感性体验,在活动中感受体悟、互动交往、反思提升。创设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很多,合理组合,综合运用,如活动、游戏、角色扮演、实验、制作、多媒体、讨论、辨析、讲授等。

    注意点:

    1)让多媒体回归原本的位置:多媒体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师的灵活机制;课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走向;妨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让情感体验闪烁理性的光芒:丰富的情感能力是建立在深刻的思想底蕴基础之上的,情感需要理性作为支撑和保障。

    3)让情感体验闪烁成功的色彩:在选择教学内容、策略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起点,搭好台阶,尽量创设“跳一跳,摘桃子”的学习情境。

    3、以教育智慧为核心,随机进行引导提升。

    智慧: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聪明才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智慧是内含创造的一种能力,能帮助我们深入地把握事物和机智地解决问题。教师的教育智慧,可以这样理解:教师基于自己独特的个性,并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的批判性认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跳跃在教育情境中的燧火” 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离不开教师在实践中的研究和在研究中的反思。更好地凸显主导作用,适时引领、助推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成人。

    1)做资源优化的指导者。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资料的主题和内容,有目标、有选择地搜集,宜精不宜多,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资料做适当的分析、概括和处理。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形象的、典型的,具有震撼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共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境界。

    2)做高于生活的引路人。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和生成资源,这是一笔重要的教育财富。教师要充分认识其宝贵之处并创设机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彼此分享,共享共赢。教师要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哪怕是幼稚的、错误的想法。同时,及时、巧妙地进行引领,助推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获得新的体验、新的发展。

     3)做幸福生活的传播者。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更要求教师无条件地接纳、赏识每个学生,发自内心地赞赏学生的进步,宽容学生的错误和失败;更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情感教育能力,以情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悦纳,被激励,就能催生成长的自信,激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潜力,为学生的德性完善、人生幸福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4、以真正参与为核心,充分保证自主探究。

    给予自主学习、思考、操作的时间;合作学习不等于分组学习;互动并非一定要让课堂热热闹闹。

     5、以激励性为核心,实行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的核心:激励性,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提倡模糊评价、质性评价;

    评价的整合: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整合课内课外、知情行评价。

     

    作者:周爱芬(浙江省杭州市竞舟小学,特级教师)

  • 【上一篇】孙 民:生活的课堂成就成长 【下一篇】俞晓梅:创新教研,让品德课更精彩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