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建国: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8-14

  • 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历来都是社会变革发展的重要动因。大多数的技术革新,诸如摄影技术、电灯、火车及电影等,都导致了时代性的变革。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更是相继引发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

    教育作为一项人才培养活动,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更是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从视听媒体的辅助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入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教育领域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15年,浙江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改革动力,提出“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并专门编制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五大任务、四项工程和六大保障措施为内容,描绘了未来5年全省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

    教育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制度、内容、设备和手段、方法、管理的现代化。其中信息化水平是教育现代化支撑条件的核心要素之一。一方面,教育信息化首先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回顾人类社会发展,教育的方式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农业社会个体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教育方式也是手工作坊式、师徒式的个别化教学;工业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则决定了该时期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标准件流水线形式的集体教学。进入20世纪中叶,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它们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教育教学方式从以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集体教学为主转变为小组合作、个人探究等体现学生个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的新型方式。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也具备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潜在功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学生的全面、充分发展。教育信息化借助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智能化和多媒化等特点,给教育带来的变化是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情境虚拟化,从而为教育内容的遴选、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学时空的改变等提供了机会,提供了可能,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所要求的个性化、多样性、数字化、终身性、开放性、国际性、全时空性、创造性提供了可能。

    那么,在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应沿着怎样的发展路径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条件支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形成、应用、融合和创新”四个阶段的观点,我省在经历了10余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后,初步具备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正逐步进入“融合”阶段。在今后一段时期中,以教育信息化为改革动力,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依托信息技术重构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教学的新模式和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与教学的融合,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支撑教育创新。

    与教育管理的融合表现为与学校、区域教育组织与管理的创新与变革。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管理的融合,使教育管理效能得到全面提升:第一,信息化支持决策科学化。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的核心是选优,以高速信息网络、基础数据库和统计分析软件为依托,建立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决策者及时获取和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形成符合条件的各种管理方案,可以大大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第二,信息化提升管理职能。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管理过程从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到控制,都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体系之上,应用技术实现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可以大大提高各个层次的管理职能。第三,信息化减轻管理者劳动强度。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设备,建立和强化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使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从繁忙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减轻管理者劳动强度。第四,信息化改变组织架构。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实现“机构改造”,建立“数字校园和数字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和教育管理水平,用利于使管理系统开放有序,融合全球的信息资源。

    与教学活动的融合,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这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改变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依托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结构、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的核心。信息化教学模式需要依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师生关系也因体现学生为中心而更具互动性,教学的组织形态也超越了传统的物理课堂,变得没有边界。这种教学新模式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负担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

    融合的第三方面体现为师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信息时代,教育质量的含义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符合行业特点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会学习等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21世纪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包含信息情感、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教师肩负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责任,其信息素养程度直接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学生的信息素养一方面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加以培养,另一方面也是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的保障。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测评。

    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对教育发展发挥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创新和促进教育变革。教育的现代化必须正视信息化的作用和力量,通过信息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变革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创新,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作者:施建国(浙江省教育厅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 【上一篇】仇勇平:电子书包——建设数字化课程环境 【下一篇】仇勇平:信息化先从教师抓起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