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德元:心系学生,一切努力自在其中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8-06-15

  • 叶德元:心系学生,一切努力自在其中
     

    无论你走得多远,都走不出我的心,就像黄昏时分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的根。——泰戈尔

    2015年教师节,我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评选为全国十佳最美教师。在北京参加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推选展示会时,记者问我:“你觉得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我的回答是:“看得清时代,在传承中勇于承担责任;看得到未来,在守望与信任中静静等待;找得到幸福,用微笑带给孩子希望。”

    用心沟通,从容面对“00后”

    感谢“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它面对的是人,人是有生命的,有个性的。我,一个“80后”,每天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电脑,而是一群鲜活的生命,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现在,许多人都感叹老师越来越不好当,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00后”的孩子。怎么办?用老的办法去“压”,去“管”,显然是不行的。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亲其师,信其道。用心走进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亦师亦友,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2015年暑假,班级发生的几件事情,让我着实感动。

    第一件事情是,我们班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邀请我陪他过生日。我问:“还有谁呢?”他说:“没有了,就您!”我又问:“那送什么礼物给你呢?”他说:“不用,您陪我就是最好的礼物了!”但我还是为他精心挑选了生日礼物,他非常开心。

    我下午陪他逛街、聊人生,晚上收到他妈妈的短信:“非常感谢叶老陪幺儿过了个开心难忘的生日,还送他那么贵重的礼物,他说会用实际行动来答谢叶老的关爱。”我这样回答:“不客气,孩子生日愿意和我一个三十多岁的班主任在一起分享他的快乐,这已经是我最大的荣幸了。我应该谢谢孩子!”

    第二件事情是,我班一个在初二表现得相当叛逆的孩子,在暑假的某一天突然给我打电话。一接通,他便一阵抽泣:“叶老,我奶奶快不行了,我好害怕!我该怎么办?”那一刻,我愣住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我耐心听着孩子的倾诉:“叶老,我现在一个人在外面,我不敢当着爸爸的面哭,我很舍不得奶奶,我好难过,不知道怎么办,我就想到了您……”

    我接电话的时候,还能想起这个平时和我“斗智斗勇”的孩子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可这一刻我的心真的被他哭软了。我也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不夸张地说,如果他在我身边,我一定会让他靠在我的肩膀上,好好痛哭一场。挂断电话后,我给他发了短信:“幺儿,坚强点,这个时候你还要安慰爸爸,你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了!”孩子在最软弱的时候,想到了班主任,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呀!

    第三件事情是,一天傍晚,电话响了,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叶老,你在干什么?”我说正在吃晚饭,他冷冷地说了一句“那算了”,便挂了电话。我突然意识到不对,孩子的语气非常反常,我再打过去,他就不接了!我发了一条短信给他,几分钟后,他回过来一句:“我离家出走了。”我一下子慌了,这是一个说得出、做得到的孩子。

    我打电话询问他的父母,他们还在生气,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不见了。从晚上9点到凌晨,我一直打电话,他先是不接,后来干脆关机!但是我没有放弃,一条条地给他发短信,因为我知道,他主动给我打电话,说明他知道我在乎他。我不能放弃,并且坚信他一定不会对我“冷漠”,因为我们是“朋友”。他选择了相信我,我就不能让他失望。

    子夜一点,他终于给我回电话了:“您来接我吧,我走不动了。”在路边找到他的时候,他虽然还是那么桀骜不驯,但是当我拉着他的一刹那,他一下子扑到我怀里。我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说,甚至没有问为什么,其实孩子在最无助的时候能想到班主任,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回到我家,我为他在沙发上铺了床。他突然对我说:“您给我父母打个电话吧,告诉他们我很好,不要担心。”那一刻我知道,我培养的是人,他们不是我们想象中叛逆、冷漠、自私的“00后”——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这三个故事的背后,是我用了两年时间和孩子们建立起来的信任与默契。

    在我看来,教育最关键的两个词语是——“公平”与“尊重”。

    “公平”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难。今天的学生并不希望我们给予特殊的照顾,他们希望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对待。教育公正不能仅限于在“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的“表面公正”,更要注重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实质公正”。教师应该坚持做到在试卷、规则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抱成见,不徇私情,规范准确。

    教育的落脚点必须是——人。我们要做到眼中有人,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尊重教育的规律。我们经常说“爱学生”,爱就是尊重,尊重意味着信任、理解、宽容和接纳,充分地重视和欣赏每一个学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教师只有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以学生的需求作为爱的起点,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出爱的感情,并使之升华。

    光有爱也不行,我们还要学会“智慧”地“爱”。一个好班级的评判标准,不仅在于成绩的高低、获奖的多少,更应该看在这个快乐成长的园地里,老师、学生是不是都感到幸福、快乐。班主任要努力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引导班级中的每个成员为大家庭出谋献策,建设充满魅力的班级文化。因此,我才会在过去的五年为孩子们设计了300多个主题活动,撰写了2000多篇班级博客,汇聚集体的力量,科学管理班级,共同开创宽松和谐的魅力班级。

    教师无法选择学生,但是可以选择教育方式。“00后”并不可怕,不要过分渲染,我们要走进“00后”,走进他们心中,把平凡的事务转化为精彩,把烦恼的事情转化为快乐。让我们一起共勉:成人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付出比结果更重要。

    尊重个性,特色活动促进班级发展

    我们通常用“叛逆”形容青春期。其实所谓的叛逆,在我看来就是想表达“我和你们不一样”。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性,但也有很多的缺点,改正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给他们一个过程,一个修复错误的时间和空间。

    我时刻提醒自己,学校不是工厂,我们不是在生产零件,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如果一个个性张扬的学生被我们抹杀了个性,变得规规矩矩,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对于学生张扬的个性,很多时候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找舞台,找空间,找时间,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展示自己。

    比如,我会思考:艺术节,不喜欢艺术的孩子干什么?运动会,不喜欢运动的孩子干什么?科技活动月,不喜欢科技的孩子在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初中三年,一定要让学生的个性融入班级,这样我们的班级会焕发新的活力。

    我为班级设计了300多个主题鲜明、持续开展的活动,让孩子们做主角、当主唱。比如,我设计了“爱要大声说出来”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情感表达;通过参与学校艺术节,让学生学会勇敢和团结;通过教师节赠送礼物,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通过“六一”儿童节捐助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心;通过道歉日活动,让学生学会反思;通过畅想童年活动,促进家长和孩子的相互理解;甚至把学生带出教室,去骑游、听川剧、野炊、游世博园……

    每一个周末,我几乎都带着妻子跟孩子们一起度过。学生真正地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回归自然,我的教育目的达到了,班级凝聚力也增强了。

    初一艺术节,学校要求每个班出一台节目。我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要参与”。班级节目效果很一般,但在节目结束时,一位学生妈妈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感谢您,这是我女儿长这么大在别人面前表演的唯一一个舞蹈。”这句话,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班级活动中,让每一个孩子都登上舞台,对他们都可能意味深长。

    学校举行“好声音”比赛,我挑选了两名内向的、没有演出经验的学生,代表班级参赛,其他学生都充当“绿叶”,给他俩伴唱。最后,我班在那次比赛中名落孙山,但是,这次活动对两位难得上台的学生、对整个班级,都意义非凡。“给别人机会,成全别人,对拿奖拿到手软的艺体尖子生们来说,是另一种成长和收获。”

    我设计的“爱要大声说出来”系列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们体会到“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2014年儿童节,我原本想给全班学生过一个精彩的节日,可四月底的一天,一位家长给我看了一些照片,改变了我的想法。这是一组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库依乡中心小学的照片,该校的一个班级50多个孩子家庭生活窘迫。这组照片震撼了我,我想帮帮这些孩子,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儿童节。

    通过提供照片家长的联系,我得知了这些孩子的部分愿望:“我想要一件新衣服”“我想要一个乒乓球”“我想给妹妹买一个新书包”……我收集了39个愿望,让班级学生自由认领,一个上午就被一抢而空。准备好礼物后,我又给每个学生、礼物拍了照片,一并寄到了库依乡中心小学。

    半个月后,库依乡中心小学发来了孩子们收到礼物时的照片,还有一封封稚嫩的感谢信。班里的孩子看着这些照片受到了触动——自己的一个小礼物,竟给别人带来如此大的幸福感。一名学生说:“我真想去看看那里的孩子,我要为他们带我喜欢吃的巧克力和玩具。”

    我认为,教育其实就是爱,就是要用更多更新的方式去爱身边的每个孩子,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被爱的幸福。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不停地在创新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爱班、爱同学、爱生活,贯穿在学生生活中的每一刻。

    相对于学习而言,我更在乎孩子在学校3年收获了什么。在我的班级,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午休时,学生偷偷做作业,我会去制止;科任教师占自习课,我也会把教师“赶出”教室;有时,体育课没有上成,我会想办法调一节课来补上。体育课上好了,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成绩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每学期,我都让学生梳理自己的十件大事,家长梳理家庭的十件大事,我则梳理自己的教育十件大事。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归纳总结意识,不知道怎么总结,我会为他们提供一些方法。我很喜欢看孩子们每学期写的十件大事,太精彩了。一个学生写道:“在学术厅参加公开课,我居然举了手,老师居然抽到了我,我居然还答对了。”这是他心目中的大事之一。他们的角度有时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班级的凝聚力在于认同,我要培养孩子们对班级的认同感,让他们觉得在班级中有自己的位置,这个班级有一个共同追逐的集体梦想。

    打造“叶老的窝”,家校沟通无极限

    2010 年秋天,我开通了班级博客——“叶老的窝”,至今已书写2000多篇班级博客,点击率超过了100万次。

    有人佩服我的毅力,其实我并不觉得累。每天晚上在灯下写博客,看着一张张照片傻笑是我最快乐的事情。我愿意沟通,家长想看到什么、想关注什么,我都会在博客上呈现。过去流行的家访,今天并不过时,但是时代在发展,新时代的班主任应该赋予它新的含义。每天的记录让家长及时了解班级的情况,这是沟通的前提。上万张照片或记录、或表扬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一幕幕美好的回忆。我相信这样的坚持赢得的是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

    “叶老的窝”里,我记录下曾经的18班、11班还有现在的1班的点点滴滴,也成为向家长展示孩子在校生活的最佳平台。每一个三年,我都尽己所能,把有限变为无限,为每个孩子、家庭留下最美的回忆。在家长的良好配合下,毕业时18班和11班都成为“传奇”,学生们以懂事、能干赢得其他老师交口称赞,甚至刚入学的初一学生都知道有个“叶老的窝”。

    去年9月,我接手新的1班。新生报到第一天,我的喜悦溢于言表,在博客上情不自禁地写下了“终于见到你们了,哈哈,开心,开心”。开心的同时,我为这个班级制定了新的规划,其中就包括允许学生犯错、放手让他们自己成长等内容。我们服务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的成长,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有问题才有教育!

    刚建立博客时,有很多人反对,觉得这样容易让家长抓住把柄。我认为,有问题是正常的,如何解决是关键。现代社会信息飞速传播,有了问题我们不说,难道别人就看不到吗?我不建立QQ群,家长自己也会偷偷建立,与其让人不明真相地猜疑,不如我主动透明地展示。我常说,我、孩子、家长就是一条船上的人,目标是一致的,沟通能让我们更加团结进步,交流能使我们走得更加顺畅。

    每天我都会在“窝”里报平安,反映孩子们的问题和点滴的进步,展示学校和班级所有的快乐,孩子还没有回家,家长已经对孩子一天的表现了如指掌。所以有的孩子经常问父母怎么什么都知道,家长则得意地笑笑。

    通过“小窝”,我和家长可以随时互动交流,我的勤奋得到家长的肯定,我的烦恼也得到家长的安慰和鼓励。看到家长们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倍感欣慰,特别是很多家长通过博客给我出了不少金点子,让我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背后有一群坚强的后盾,他们的支持不是虚空的,有些甚至非常具有指导性。通过我的博客,他们了解了班级,更了解了我,会在我最灰心的时候给予我强大的信心,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坚守情怀,追求幸福的教育

    18班到11班再到现在的幸福1班,我对学生、对这份工作的爱没有变化,并且一直坚持着一些原则。例如,不轻易请家长,尤其不因成绩请家长;任何事对事不对人,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虽然现在的1班偶尔也会被科任老师“投诉”上课纪律不好,但慢慢地老师们会说“1班状态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喜欢1班的孩子了”。喜欢挑战的我有信心,未来三年,我会努力……思考三年,总结三年,换来新的三年,“不求一鸣惊人,但求顺理成章”。

    我是幸福的,有烦恼也可以幸福。如果我都不幸福,我怎么把幸福传递给我的学生?听到质疑,接受或者做出改变,我会一直处在学习和成长中。我对自己选择的这份职业有一种执着的态度。

    18班毕业之前,我偷偷给孩子们拍摄了一部电影《守望》,最后一个镜头是我站在讲台上把64个孩子的名字都点了一遍,我希望学生以后不管多少年都还记得我是怎么喊他们的。点名到最后,教室里依然回响着孩子们答“到”的声音,而空荡荡的讲台上只剩下我自己。

    那天晚上,一个孩子给我留言:

    叶老师,我突然发现你们当老师真可怜,每过一个三年,那群你爱过、抱怨过,惹你生气、逗你开心的孩子就会来一次集体消失。叶老,我爱您!

    看到这里,我哭了好久。或许毕业就成为永别,但是老师就是这样不计回报,依然坚守。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我们的情怀从不更改。

    我教过的第一届学生问我:“叶老,怎么您带我们班那会儿从没得过流动红旗?”我心中暗暗愧疚,因为曾经稚嫩的自己也许辜负了他们。可这个学生接着说了一句:“因为叶老,我现在读师范,选择了当老师,当一个像您一样的老师。”听到这句话,说不出的感动深深地沉淀在我的心里。

    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教育情怀,从老师到学生,默默传承。这种情怀包含的也许是博大的爱,也许是人性中的本能追求,也许是对完美的渴望。因为——心系学生,一切努力自在其中!

  • 【上一篇】张文质: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 【下一篇】​干国祥:积极管理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