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丽雅:新体系在拱墅——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音乐教学改革之路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8-01-10

  • 新体系在拱墅——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音乐教学改革之路
     

    2012年,姚丽雅工作室走进新体系;

    2013年,拱墅区开始新体系实践;

    2014年,新体系课堂在“千课万人”舞台展示;

    2015年,举办全国新体系教学研讨会;

    2016年,新体系课堂在全国经典课堂亮相;

    2017年,“新体系在拱墅”教学改革现场会;

    ……

    五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以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带动区域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音乐课堂转型、学生音乐素养形成以及音乐教育新环境打造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价值认同:让外力转内驱

    新体系是以情感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基础,将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情感体验经验,学会通过音乐活动积极地唤起情感、抒发情感、表达情感、交流情感,使学生们的精神生活更美好!

    为了实现音乐教育这一价值认同,拱墅区开始了新体系学习、实践、研修、评价等一系列研究,助推区域音乐教师的教育认同感和自我专业发展。拱墅区共有音乐教师132名,从2012年开始,区内音乐老师开始分批进行新体系国家级培训,到目前为止参加过中央音乐学院新体系培训的老师达二百多人次,计划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全区所有音乐教师全部完成中央音乐学院的新体系系统性学习;同时,区内教师研修项目向海外延伸,已有十几位音乐教师参加了海外研修。大面积高品质培训,扩大了教师的视眼,增强了音乐教育的职业认同感,也激活了老师们的内驱力。

    1.专业发展:从“重技能”到“涵素养”

    在大力提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背景下,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科素养才能适应当今音乐教育改革成为一大课题。拱墅区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出发,提出新体系音乐课堂下的教师能力要求,从教育情怀、基本技能、运用能力、课堂实践和理论修养等五个版块对音乐教师素养进行重新规划,并用五年的时间逐步推进。例如新体系的实施需要有共同的教育追求,拱墅区老师用了几年的时间学习新体系理念、国外三大教育理念等,形成共同的教育理想。新体系教学提出“人体本身就是乐器”,需要训练体态、姿态和形体动作,使动作能体现乐感,以启发学生较容易地进入产生乐曲的情感中去,把乐曲的情感化为可感、可听、可见的声音、节奏和动作,以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因此,对音乐教师的律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具有敏锐的音乐反应能力、空间感、音乐感觉、律动感、节拍与结构等反应。再如,为了增加学生对乐器演奏能力,对一二年级进行奥尔夫乐器的普及性运用,三到六年级进行小型乐器进课堂的要求。介于此,对教师相应素养也提出了新标准,要求每位老师要具备奥尔夫乐器的演奏及编配能力以及每位教师要会熟练演奏一项小型课堂乐器。如下图所示:

    2.研修范式:从“旁观者”到“体验者”

    音乐是情感性艺术。情感的获得必须通过个体的感受、体验去达成。因此,音乐学习必须要用参与、体验、合作、交往的方式进行。假如你是孩子,你的情感需求以及获得情感体验的方式是什么,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的肌肉感又处于什么状态?于是,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通过课例研修的方式来完成教师的角色转换:假如我是孩子,把老师置身于课堂的情境中,一起分析、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和认识孩子的内心情感需求及表达愿望,从而认识新体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意义。

    以《小鸟小鸟》为例,作课教师带领所有老师用筷子合着旋律打节奏的律动来感受八六拍的节拍感觉;用手臂走向设计二只小鸟的形象通过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的设计,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以及休止符所带来的灵动感和旋律的追随感;并通过动作幅度的大和小帮助大家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通过二位老师分别模仿二只小鸟的步态,感受小鸟在旋律中时而轻快、跳跃,时而舒展、热情的音乐情绪。通过体验,获得音乐律动与音乐情感表达,肌肉奏感与节奏的体验,双声部歌曲的有效形成等教学思考。只有站在孩子的视角,才能打造适合孩子的音乐乐园。“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才能真正实现。近几年,拱墅区完成了一系列典型课例的研究与设计,如《小雨沙沙》、《故乡的小路》、《幸福拍手歌》等经典课例在千课万人和全国经典课堂等舞台展示。

    3.五级联动:从“研理念”到“再行动”

    师资是新体系实施的基本保障。拱墅区音乐教师团队建设通过新教师研修——学校教研——发展群研修——区域研修——特级教师工作室等五级研修机制把全区音乐教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基于新体系理念下的课例研修为载体,通过优秀课例以及常态课例的展示及研讨,通过参与、体验、合作、互动、交流、现场诊断等方式获得教育理念的认同以及新体系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的思考及梳理,提高一线教师的课堂执行力,以及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矫正问题的能力。五级联动研修实现了把教育理念根植于音乐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目的,这种有着力点的教学研修活动也使老师们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特级教师工作室是新体系实践的中坚力量,他们负责典型课例的输出、教学方法的引领、教学成果的展示、教学资源包的建立等等。对每个层级的教师研修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对新入职教师着重对专业素养、教学方法、课堂实践等能力进行培养;通过观摩——实践——考核,使新教师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及运用能力。而我区的音乐教师发展群让老师们在专业发展中有了同伴的互助。除了开展群研修活动外,每个学期都会安排一次群全员参与基于团队合作的素养展示,如群奥尔夫乐器展示、群教师合唱展示,接下来还要进行交谊舞设计展示等。通过合作让老师们彼此靠近,相互依赖,共同支持,获得专业上互助式发展。

    课堂转型:让学生爱音乐

    通过五年多的新体系音乐课堂实践,我们打造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为主体、以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的音乐课堂范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构建起“参与——合作——体验——创造”的课堂模式。同时,通过创新性实践,完成了新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转型、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学生音乐素养评价等方面的区域范式。很多音乐老师都喜欢上了这种全新的课堂模式,这种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来感受音乐基本要素,发展音乐基本能力,表达音乐基本情感的教学理念,正是现代音乐课堂所要追求和努力的。

    1.遵循“让音乐属于每一孩子”的教育理念

    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化素质型音乐教育,教育目的是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教育期盼和人生需要。这种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音乐的美好,并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教育理念有两个层次:一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体验音乐的情感;二是让学生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我区的老师们在努力实践着。例如,“体态律动的实践与运用”让孩子们亲近音乐并善于表达情感,课堂上训练体态、姿态和形体动作,使动作能体现乐感,以启发孩子进入产生乐曲的情感中去,把乐曲的情感化为可感、可听、可见的声音、节奏和动作,以唤起学生的体验本能。再如“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是最自由最简易的乐器”,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发声感觉来感受音乐。因此,拱墅区把班级合唱教学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像长阳小学等学校开始试行每周增加一节班级合唱课的举措;全区很多学校开展了校园合唱节,利用班级合唱展示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合唱带来的快乐。

    同时,作为情感表达的又一载体——乐器也在拱墅得到普及,全区所有学校都配置了奥尔夫乐器,并在小学一二年级要求把奥尔夫乐器融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乐器合作的魅力;三至六年级要有一样小型乐器进课堂,并要求三四年级的孩子能够通过乐器与他人合作;五六年级能够自主独立地演奏乐曲。希望孩子们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喜欢上乐器演奏,让这些乐器伴随他们成长,并能用这些乐器表达内心的情感。

    2.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新体系课堂带给老师们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下课了孩子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音乐教室。“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课”是新体系音乐课堂的基本追求。为了这一目标,拱墅区的音乐老师在音乐学习环境的建设方面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区所有音乐教室都经过改造,打造成符合学生音乐活动标准的音乐教室,以满足课堂上学生的音乐活动要求。如省教科院附小的音乐教室有二百多平方,地上有钢琴键盘、线谱,墙上挂着乐器,孩子们触手可得,长阳小学的奥尔夫乐器摆放在校园的不同地方,孩子们随时可以进行合作演奏。

    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建设表现在对学生认知的充分尊重上。几年来,拱墅区在学生音乐认知的系统性建构方面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初步构建起感受、认知、联想、体验、情绪产生、情感形成、意向表达等音乐学习过程,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课例研修,对不同类型的课例进行研究和实践,为全区音乐教师的课堂科学性建构提供了指导和借鉴。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打造还表现在对孩子自主情感体验的尊重上。新体系教学是一种艺术情感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音乐唤起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求老师们努力在每一节课,每一个音乐作品教学中都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情感体验,并善于诱发、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感情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唱、听、动、创等体验手段实现自主情感体验。并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表达给予呵护和尊重。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打造是以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教学途径的。几年来,拱墅区进行了音乐活动的有效性研究,对音乐活动的设计、音乐活动的实施及效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推动新体系音乐课堂的有效实施。

    3.建立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

    “师生共同玩音乐”是新体系音乐课堂的美好追求。人际关系是人文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歌曲、乐曲,可以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起到感情沟通作用,推动人际关系趋于和谐。课堂上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玩”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色彩变化,在律动中进行感知的积累,在节奏中培养稳定的心理,在行走中建立对空间的安全感和身心和谐。

    “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这应该是音乐教育应有的状态。例如,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妈妈格桑拉》的音乐中缓步进入教室。优美、深情的旋律带给孩子无限的想象,缓慢的脚步、舒展的双臂、看向远方的双眸,音乐把师生共同放在同一画面中,此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干扰,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全在师生的互动交往中。如在孩子们的歌唱过程中,老师也是合唱队中的一员参与其中,站在孩子的角度一起来审视音乐表现的效果;在圆圈舞的学习中,老师牵着孩子的手步入舞池,既是指导者,也是音乐活动的参与者。

    新体系追求的课堂正如奥尔夫所讲:“原本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作为演奏者参与期间”。无论孩子们是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还是表达音乐,老师始终是孩子们中的一员,而不是旁观者,是他们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是孩子们音乐成长中最亲近的人!拱墅区对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全区的音乐课堂进行了调研指导,对每位教师的课堂师生关系进行了评价,全区80%左右的音乐课堂的师生关系趋于合理,另20%的课堂进行跟进式教研,帮助老师们逐步改进。

    4.构建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新常态

    新体系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新三论:情感论、体验论、经验论。即把人对音乐情感获得放在第一位,并且努力让学生达到经验式审美体验,建立学生音乐体验经验系统。当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经验越全面越系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能力就越强,音乐情感就越丰富,精神生活就越美好。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经验系统构成了学生的音乐价值观,这是学生音乐审美的依据,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顶层。 

    在新体系理论指导下,拱墅区进行了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构改革,形成了“整体性感受——元素性体验——情感性表达”的教学新常态。以教学设计《土风舞》为例,首先在音乐情境中,进行音乐整体性感受,通过切分节奏的体验感受音乐风格,在情感性互动中获得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共鸣;其次通过递进式元素性体验获得音乐认知的提高:体验歌词,感受歌曲情绪;体验旋律,感受模进等音乐基本特征;体验节奏,感受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再次是情感性表达,通过情境性创设、动作的设计等增加对音乐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并通过二种不同舞曲风格的对比,以及声音表达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及表达需求,并进行再创造表现,实现自我情感的满足。

    “整体性感受——元素性体验——情感性表达”的新常态教学过程给予了音乐学习充分的听觉发展,突出“听觉体验”,训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其次遵循体验式教学法,通过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获得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再次是呵护学生自主情感表现的愿望,给予孩子情感表达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观察,对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进行了对比性分析,反应出来的学生音乐素养达成效果明显。同时,一些典型性课例《愉快的梦》、《西风的话》等也在不同的教学平台得到展示。

    “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是所有音乐教师共同的教育梦。非常感谢中央音乐学院教育院的所有老师们,他们对新体系的执着追求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我们会寻着新体系的脚步朝着理想继续买进!

  • 【上一篇】谢嘉幸:发现传统并非摒弃创造 【下一篇】杜亚雄:中国乐理的十大基本概念专题讲座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