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昌斌:对学生秉持敬畏之心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8-06-15

  • 池昌斌:对学生秉持敬畏之心


    对每一个学生的未来秉持敬畏之心,是我一直坚持的又一个教育常识。那是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每一个儿童都会成就他们生命的奇迹。

    作为教师,我们没有足够证据表明现在就能看出一个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而现在所谓鉴别孩子优秀或是不优秀的统一考试机制与评价方式明显具有短视性,并违背了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不具有科学性。我们就用这种不具有科学性的标准去评判一个孩子,界定学生张三是优秀的,学生李四是不优秀的,有的教师甚至还预测孩子的未来会如何如何。这些教师好比那些算命先生,细细一想,实在荒谬。

    这种算命式教育的根源是什么?算命式教育带来的恶果又是什么?其根源还是这些教师对基础教育的认识还没有回归到其应有的基本定位。在他们的眼里,当下基础教育还是以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的,以单一的应试为主要手段来评价我们的孩子。

    这样的评价方式还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一一忽视了基础教育的功能是指向人的终身发展,是为了更有尊严、更幸福的人生做准备,是为了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从而为成就自己做准备。

    我们的教育若忽视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功能,忽视了人生的长远发展与人生无常,这就有违常识。因为人生是一场超级马拉松,能不能以优美的姿态跑完全程,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还有那些也许只有上天才清楚的无限变数。

    很多老师坦言,那些在学校里看似不太着调的学生离开学校后同样也能取得不错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业成绩和他们的一生是否成功与幸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而就有了所谓的“第十名现象”。我们的学生不管现在表现怎样,他们的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奇迹,我们真的不知道。因此,千万不要给当下的学生下一个定论,也不要因为现在他们暂时的不优秀就对他们有不一样的区别对待。任何人的一生都是在跑超级马拉松,首先比的是健康和耐力,而不是百米之内谁快谁慢。人生充满无限的变数和不确定性,而恰恰这些变数不是教育所能确定的。

    我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孩子,也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会成就奇迹,所以我会精心呵护一个个可以成就奇迹的孩子,尽管有些孩子现在让我大伤脑筋。

    当班主任的时候,总有一些被别的教师认为不优秀或是有问题的学生转学来到我的班级,我来者不拒,因此我的班级总是“人丁兴旺”。我总是这样和家长交流:“我不能保证你的孩子的考试成绩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我可以保证的是他在我们班一定会得到尊重,并找到尊严和自信。”我坚信有的学生在这套评价制度下也许表现不好,换一种评价制度可能就会很出色。也许他们这方面不优秀,但是他们一定有优秀的另外一面:也许他们现在不优秀,但他们可能未来会很优秀。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如果我们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孩子,这本身就不科学。因此,我们需要努力的是,找到适合不同孩子的尺子,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适合他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每个孩子才能通过教育成就他们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曾大胆地和校长交流我的成绩观以及成长观,坦言我不会追求我教的学生考全校第一,如果我倾尽全力让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在考试成绩上成为全年级第一名,那就证明我的教育观念有问题。因为学生一天就那么多时间,如果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对学业成绩的极度追求上,那么他的多元发展与体验的可能性就几乎不存在了。

    我认同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优秀,看他闲暇的时间在想什么、做什么。如果一个苹果砸到当下正在题海中奋战的中国学生头上,会砸出什么呢?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那么他的成长将缺少情趣与多元的可能。

    基于评价制度的需要,我会努力让学生有一个不错的考试成绩,但是不会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对成绩的极致追求上。我更重视分数之外的个性品质培养,更重视为学生留出闲暇时间。如果我和我的学生用了那么多时间取得第一的考试成绩,失去的起码是得到的十倍,那就是典型的眼里只有考试与分数,没有人的成长的教育。当下教育最糟糕的一面就是只用学业成绩来鉴定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只用考试成绩来界定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否拥有成功。但是,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一个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和成绩的好坏没有必然的关系。

    真心希望我们的教师和家长都能理性看待所谓的分数,不要追求分数上的极致!教师在苦苦折腾学生拿到高分而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我们的学生是否因此失去了童年的价值与未来?作为教师是否也失去了本该拥有的那份闲淡的心境、平和的心态与优雅的气质?

    我坚信好教育最重要的是让人拥有理性的价值判断,人性的自由与尊严,坚定的信念与抗挫折能力,民主与平等的人权意识,开放与包容的胸怀与视野,不懈创新的习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善良之心,善于沟通、善于合作……这些品质将影响儿童一生的成长,恰恰不是一张卷子、一份成绩单可以衡量的。当下所谓的考试成绩具有明显的欺骗性,也许“赢在当下”,但是很有可能“输掉未来”。

    同时,我坚定地认为学校教育一定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也是有边界的。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看似有一定道理,其实完全不具有科学性。它就是典型的学校教育万能论、教师万能论,把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功能无限放大。鼓吹教育万能论很危险,教育深受社会影响,一个孩子是否能成长得更好,家庭、学校、社会、机遇……太多因素左右着他们的成长之路。

    拥有一个怎样的现在才能开创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对每一个儿童的当下和未来秉持敬畏之心。

  • 【上一篇】方丽敏: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两个建议 【下一篇】成尚荣:名师成长要回归人的本源,焕发生命的光彩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