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德胜:德育如何实现“大中小一体化”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9-09-24
  •  

    高德胜:德育如何实现“大中小一体化”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地方也在进行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新体系的探索。这与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对一体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是开展德育一体化实践的基础。

    教育方式一体化与教育内容一体化同样重要

    谈到德育一体化,人们的直观反应是教育内容与主题的一体化。教育内容与主题一体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一体化的理解如果仅仅囿于此的话,还是不够的。教育活动从最粗略的分类来看,起码也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目标与内容维度,一个是教育方式维度。前者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后者是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前者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后者,就会落空。当然,没有前者,后者也就无从谈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因为前者是显性的、“硬件性”的存在,更容易引起重视;后者是隐含的、“软件性”的存在,更容易遭到忽视。在一体化问题上也是如此,我们往往自动地将注意力放在教育内容的一体化上面,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教育方式上的一体化。实际上,如果教育方式的一体化处理不好,教育内容上的一体化的效力也难以最大化。

    教育方式一体化得到的重视不够,还有思想误区的原因。教育内容与主题的一体化比较好理解,教育方式上的一体化则很容易与单一教育方式联系起来,一体化似乎就是单一化。实际上,教育方式上的单一化不是一体化,而是教育方式上的僵化。教育方式上的一体化,核心要义在于教育思路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方式,都是在一个教育思路指导之下的。一体化不体现在具体教育方式的同一性,而在于教育思路的一致性。教育思路如果是一致的,具体教育方式则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因此,一体化与多样性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这样来表达,即“一体化的多样性”与“多样性的一体化”。我们常说,要对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如果没有教育思路的一致性,我们在考虑针对性的时候,就会缺乏全局观念,针对性就会没有全局性的参照系统,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之间的配合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坚持满足学生思想道德发展需要的基本思路

    从德育课的角度看,虽然这些年一直在朝一体化的方向努力,在教育内容和教育主题上的一体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教育思路上的脱节、跳跃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新课程改革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以回归学生生活为基本理念,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通过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方式来实现,探索出了德育课程的“中国道路”。但这一基本教育思路,在高中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根据笔者的粗浅了解,并未完全得到持续和升级。从实际来看,高中阶段的知识性、学科性增强,与学生的当下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是合理的。但无论如何,高中阶段的学生也会有成长困惑,也会有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如何建构有高中特性的思政课,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满足他们思想道德成长的需要,依然是重要课题。在大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困惑和思想道德发展有了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新特点,更多地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大学的德育课程应该反映这一变化,但为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服务的宗旨与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是一致的。

    由此看来,在疏解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思想道德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该是贯穿不同阶段的基本教育思路。在坚持这一基本思路的前提下,不同学段可以有不同的落实方式。小学阶段以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为主,主要通过活动体验实现教育目的,在这一基础上适当进行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初中阶段应以生活指导与知识、理论学习并重,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知识、理论学习结合起来;高中阶段可以适当侧重思想道德知识学习,但生活指导、道德活动体验依然需要重视,不可偏废;大学阶段以思想道德理论学习为主,但对学生思想发展和道德生活进行引导、为他们思想道德发展提供服务依然是重要的教育方式。

    学生自身经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中介”

    教育方式上的一体化,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无论具体教育方式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中介”,那就是学生自身的经验与认识。学生自身的经验与认识是所有教育到达学生的“必经之路”,离开了这一“中介”,各种教育预设和教育目的,就没有实现的可能。由此看来,学生自身经验和认识,在教育方式一体化中居于重要位置。不同阶段的教育,如果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与学生自身经验和认识发生连接,也是教育思路一致性的体现,即虽然具体教育方式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经由学生自身经验和认识而深入学生之心的。

    学生自身经验与认识是教育发生作用的“必经之路”,但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这一“必经之路”可以有不同的“走法”。粗略来说,义务教育阶段,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激发学生自身经验、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再辅以理论知识和思想道德要求的引导,使学生的自身经验、体验与认识能够提升,力求向理论知识和思想引导靠近;高中阶段的教育可以是双向运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身经验与认识“上达”理论知识和思想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理论知识和思想道德要求“下探”到学生经验,在学生经验与认识中找到“着陆点”,实现经验与理论的双向互动和交融;大学阶段的教育,可以主要是理论知识和思想道德要求“下探”到学生自身经验与认识,在学生心里产生共鸣,以理论认识的提升来引导生活和行动。

    在发挥学生自身经验与认识这一“中介”的作用上,不同教育阶段有不同的挑战。在义务教育阶段,过去的教训是脱离学生自身经验和生活进行教育,隔靴搔痒,教育效果不佳。在教育回归儿童生活这一理念普遍得到认可的当今,又有了新的挑战,那就是仅仅限于儿童生活与经验,忽视经验向理论知识和思想道德要求的靠拢与提升。高中阶段由于考试的压力,挑战依然在于将思想道德教育等同于学科知识学习,不关照学生当下经验。大学阶段的挑战与高中阶段有类似之处,即把思想道德教育当作一个专业,当作一个学问领域,在学生自身经验与认识之外进行教学,不去寻找理论知识学习的经验“着陆点”。

    教育方式上的一体化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即思想道德教育指向的是作为整个人的学生,是学生的整体生命。人是整体生命的存在,有情感,有认识有行动,是情感、认识和行动的统一。既然如此,要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思想道德教育就应该既指向情感、认识,又指向行动。从教育方式一体化的需要出发,今后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应该在情感提升和行动学习上多下功夫。当然,在指向作为整体生命的前提下,不同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义务教育阶段应该以情感培养和行动学习为主,逐步增加认识提升的分量;高中阶段则应以认识提升为主,辅以情感培养和行动学习;大学阶段则可以理论学习、行动学习为主,辅以情感培养。

  • 【上一篇】章乐:发挥每一个细节的教育力量 【下一篇】成尚荣:“山顶上的拥抱”——教师专业阅读的几点建议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