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向阳:《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思考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7-13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思考

    国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出版了。这个课程标准的完善修订,结合了十年来一线体育教师的实践体会,结合了一线教师、教研员和专家的意见,充分吸收了各方面的建议。作为一线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研读新课标,实施新课标?国家中小学课标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季浏教授指出:要将课标读到心里,像读名著一样去品味、理解。那就让我们一起与新“课标”对话,且学,且思,且行吧。

    一、需要转变的观念

    仔细研读“课标”修订稿不难看出:课程标准修订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变异与不变”、“守成与调整”的过程。其变化,可提炼成八组“关键词”,即转身与转型、育体与育人、能力与学力、学会与会学、负效与正效、指令与指导、教研与科研、教练与教师。继承、改革、创新和发展是“课标”修订的内核,也是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我们要在边推进、边改革、边完善的过程中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在交流、对话和理解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理解改变的内容

    (一)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内容的分离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2002年开始研制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此次修订,将“实验稿”中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部分的内容予以全部删除。修订稿仅针对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标准”名称的变化

    实验稿全名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后的正式稿名称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的变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即健康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不能忽视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因为小学生健康习惯的养成将会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课程性质的变化

    新“课标”指出:“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新“课标”有关“性质”的这一定位,摆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准确位置,准确界定了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内在价值,并进一步阐述和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

    1.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3.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整合多种价值。

    (四)基本理念的变化

    1.融合性——在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基础上,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

    2.兴趣性——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等。

    3.差异性——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

    (五)课程目标方面的变化

    1.层次性——“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改变成“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分目标”。

    2.主体性——修订稿将学习领域改为学习方面,并对实验稿中的五个学习领域进行了调整,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合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3.针对性——在“课程分目标”中,对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先是用一段文字描述每个方面是什么,其次是描述重点采用什么方法达成这个方面的目标,并突出小学与初中阶段学生应重点学习和发展的目标,体现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

    4.整体性——修订稿在“课程目标”这一部分的最后,特别加上一段描述来强调四个方面的课程分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过程实现的。每节课的教学活动在注意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同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所侧重。

    5.引领性——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思想,即无论“标准”层面,还是在水平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层面,都要体现“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内容和方法促进目标达成”的思想。

    (六)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

    1.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2.以“运动参与”方面的两个目标、“运动技能”方面的三个目标、“身体健康”方面的四个目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四个目标统领各个水平的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课程强调在运动参与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注重体育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身体健康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品质,有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的意志,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等。

    (七)实施建议方面的变化

    1.教学建议

    在“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细化课程目标”,指导教师在制订、表述教学目标时,应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目标难度适宜”,是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

    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中,提出了一个“有利于”和两个“针对性”,强调实效性。即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针对性”即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教法和学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明确提出:“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有效内容,采用多种多样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2.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提出: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发展。评价内容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

     三、对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学习与理解

    一要深入学习、准确理解新“课标”,掌握与贯彻实施课程教材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二要把握好“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和“教得怎么样”的教学思路和策略;三要充分理解目标与具体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及实施建议的关系,能在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和具体教学中,得以有效落实。

    (二)改进与提高

    一要解决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难以进行检查评价的问题;二要克服没有体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行为;三要改变把四个方面目标都搬到一堂课上,一味追求教学目标多而全的做法;四要改进在教案表述上不规范的状况;五要避免忽视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偏重选用技术含量较低的教材、对运动技能教学缺少必要的指导、用于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偏少、对学习质量缺乏明确要求、运动负荷普遍较低等)。

    (三)反思与行动

    行动一:经营趣味课堂

    方法创新增加趣味。我们要敢于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打破常规,创新设计。一种新鲜的教学手段,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给学生全新的体验。例如,泰州陈巧建老师上《投掷轻物》一课时,将一根铁丝从若干个空饮料瓶中间穿过挂到适宜的高度,让学生理解和体验自然挥臂动作,用手中的轻物对准瓶子做鞭打动作,比哪个同学瓶子转动的速度快而久,此法新颖有趣而有实效。

    增进师生情感体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趣味课堂的基石,是课堂互动的前提。南通的金海滨老师在教学中以男老师特有的爱的语言,对动作做得不够完美的孩子以鼓励,给他们特别的掌声,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的动作也练得更自信、更漂亮了。

    加强教师个人魅力。教师的个人魅力离不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渊博的知识,离不开丰富的课堂语言,饱满的工作热情。有时,充满童趣的幽默语言是课堂的催化剂,还有适合不同水平段学生的儿歌口诀等,都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盐城的姚娟老师在前滚翻教学中,运用机智的语言调控课堂,如师言:“苹果,苹果,谁是苹果?”“送你们一个大拇指。”生:“谢谢老师大拇指。”师言:“后脑勺顶小西瓜,小屁股压小苹果”等等。

    行动二:器材开发重实效

    一能变废为宝。我们要留心用身边物品来充实器材,利用一些废旧物品、生活用品等制作简单器材,既可以解决体育器材的匮乏,又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鞋盒、饮料瓶、纸箱、米袋、泡沫板等都能制作体育器材。

    二能多次利用。做到将常规器材再利用,老师们要肯动脑筋,用活器材。如:常州的王杰老师“侧手翻”一课,就将大体操垫从地面平放式改变为立面式,指导学生做扶墙手倒立动作,起到很好的练习效果。还比如将“鞋盒”多次利用,不但可以用在跳跃类的课上,还可当障碍物用在奔跑类的课上,也可以用于各种游戏课等等。

    行动三:坚守课堂之根本

    不管课程改革如何推进,我们都要坚守体育学科最根本的性质,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盐城的袁志欢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蹲踞式起跑”一课,就是贯彻技术动作游戏化教学构想,将传统游戏“石头、剪刀、布”进行改编,织入蹲踞式起跑技术要素,使蹲踞式起跑学习与游戏活动融为一体,变枯燥的起跑学习为生动而有趣的游戏活动。

     

    作者:俞向阳(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 【上一篇】管尤跃:新教材的四重境界 【下一篇】丁国忠: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修订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