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军晶:群文阅读,弥补而不是替代——群文阅读的操作取向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9-08-29

  • 蒋军晶:群文阅读,弥补而不是替代——群文阅读的操作取向
     

    “群文阅读的理念我接受,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怎么操作呢?”这可能是一线教师最关心的一个话题。

    我们在实践中,梳理出了三种操作方式:一篇带多篇、课内多篇、课外多篇。

    一篇带多篇

    “一篇带多篇”的操作方式,一般需要两课时。一课时用来“精读”,读的就是教材里的“这篇文章”。一课时用来“群文阅读”,读的是由“这篇文章”引申出来的一组文章。

    很多老师觉得这种操作方式很方便,很实用。既可以精读一篇课文,也可以略读多篇文章;既有阅读的广度,也有阅读的深度。

    当然,哪一个课时用来精读,哪一个课时用来群文阅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课内多篇

    “课内多篇”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4年第4期第13~15页上详细刊登,此处略。)

    课外多篇

    “课外多篇”这种操作方式,我最看重。因为教材的编写,是有很多特定的条件的。

    很多实用的、有趣的、有创意的议题,教材没办法做,很多有趣、有料、有种的文章,教材没办法选。

    课外的群文阅读,你可以自己定议题。这个议题建议避开“人文类”的,因为这类议题教材里已经够多了。你可以尝试“表达类”的,例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小小说的结尾”“故事里的转折”“小说的象征意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等等。你可以尝试“阅读策略类”的,例如“如何预测”“如何统整”“抓住矛盾读懂诗”“判断故事里的主角与配角”,等等。你可以尝试“思考类”的,例如“如何看待说谎”“到底什么事有用”“这个世界为什么要有规则”,等等。

    课外的群文阅读,你可以自己选文章。这些文章当然是围绕议题选择的,这些文章之间关联性很强。这些文章的选择考验着你的阅读面。

    下面是一个台湾的课外群文阅读的案例:

    探讨“愿望”的实现和后果

    活动流程: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简

    单的童诗,找出诗中的愿望或推论出诗人的愿望,并讨论达到愿望的难易度。

    2)教师选用一篇课文或

    一本共同探究的绘本,示范如何替书中的人许愿。故事中的人物有明显的需求,但没有直接许愿或表达出愿望。

    3)提供深浅不同、有故事性的绘本给学生自由选读,并在书本里的故事进展约2/3的位置放一张便利贴,让学生读到有便利贴的一页,就在该页替书中的任何一个角色许愿。

    4)三四个学生一组,各人所阅读的文本不同,但是任务相同,合作完成一张整理资料的海报。

    5)小组讨论,作比对和排序,分析愿望达成的难易度,最容易达成的给一个▲,最难达成的给三个▲。

    6)小组再讨论:假如愿望达成了,受益的人有哪些?只有许愿人受益的给一颗★,有众多人受益的给两颗★,许愿者不认识的人也受益的给三颗★。

    7)再谈谈愿望达成是否有人会受伤害或是会极度不快乐,讨论这个愿望如何调整会皆大欢喜,或是降低伤害的程度。

    这样的议题和教学目标及选文,在教材内是很难看到的。为什么?因为教材的议题有一个非常严谨的布局,教材的议题努力缩小,也只能缩小到“友情”这样的中位概念。“愿望”对于教材来讲,议题太小了,你可以在教材里放一篇有关“愿望”的文章,但你不能连续放很多篇。

    教材里的文本,尤其是我国在篇幅、体裁等方面有“约定俗成”的法则,不可能放绘本,中高段较少儿童诗,很少非连续性文本。而避开教材,群文阅读的设计者在选文上的自由度会大很多。

  • 【上一篇】李 霞: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温儒敏: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这11个问题老师得先弄清楚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