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2日互动专刊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11-20

  •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

    1112日互动专刊
     

    王崧舟的高度

    王崧舟是有高度的,高度在哪?在它的课,在它的课的文化。

    请看《参会指南》上的“名师慧语”——

    文化是新常态课堂的核心价值。我们只有从内心深处把阅读经典上升到灵魂解放的高度,经典教育才可能从以字词掌握与文白对译为主的文言文教学老路上跳出来,进入文化、思想和历史的大视野,孕育出整个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也是新常态课堂的价值担当。

    多么明朗的“文化”视角:“文化是新常态课堂的核心价值。”“……进入文化……的大视野……这是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也是新常态课堂的价值担当。”——这是基于课的认识高度。

    请看《天籁》课后的报告提纲——

    题目:语文的文化品格

    小标题:一、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二、语文是一种文化的传递

    三、语文是一种文化的重构

    多么坚定的“文化”信念:语文的品格是文化,语文的存在是文化,语文需要传递文化,语文需要重构文化。——这是基于课的理解高度。

    请看王崧舟老师近三年在“千课万人”的开课情况——

    2013年《孔子游春》;2014年《桃花心木》;2015年《天籁》。

    多么痴情的“文化”追寻:作为《孔子游春》的儒家文化;作为《桃花心木》的佛家文化;作为《天籁》的道家文化。——这是基于课的提取高度。

    于是我想说,如果一个人在体型上有一定的高度,那他(她)一定会让人很羡慕;但如果一个人在精神上或某项技能上(譬如教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那肯定就不是让人羡慕了,而是让人不得不仰慕。王崧舟,不得不仰慕他!

    曾经思索过何为优课,也曾不揣鄙陋地提出过关于优课的三“有”指标:有思维含量、有情感因素和有文化气息。我很庆幸,我的思考有与王崧舟先生的不谋之合之处(当然,这是对自己的抬举)。

    课的认识、课的理解、课的提取无疑都是课的高度,但是,这样的一些高度都必须得到课本身的“认可”。也就是说,当一个教师有了这样的思想、理念或者探寻、尝试,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把课加以“重构”(王崧舟语)和演绎,那么,美好的愿望都将成为痛苦的现实。

    王崧舟毕竟是王崧舟,他有想,也有做,他想得好,也做得好。请看《天籁》一课——

    说实话,一直到上课开始,我心里还在打鼓,总觉得,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放在五年级上,难度大了。换句话说,对王老师的课,我捏着一把汗。但没想到的是,课竟然上得如此顺,如此轻松,学生学得如此好,如此投入。——我不能不佩服王老师的高明!高明在何处?

    你敢这样教学生读书吗?——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但是,正是这样“嘴把嘴”地教,学生不胆怯了,不视课文的难读为畏途了。终于在跟读、自由读、轮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和多个回合之后,学生朗朗上口了。

    你能这样来安排教学流程吗?——通读:把握行文思路;美读:感受行文节奏;品读:体味行文意蕴。不仅将“读”贯穿始终,而且有“读”的提升,同时,在练读的过程中,将作者的“行文”仔细把玩,最终使“读”的训练与“行文”的把握相得益彰。

    你知道这样来分配时间吗?——在“美读:感受行文节奏”环节,美读“窍穴”句和美读“地赖”句,在时间的分配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用时多,后者用时少)。这样的分配似同作文的详略,既突出了重点,又显现了文味。

    你懂得这样来指导学生朗读排比句吗?——老师像个指挥家,一次又一次地用手比划着指导学生读(快、慢、轻、重);又像个叨不完的牧师,嘴中念念有词:“排比呀,排比!”

    你有勇气面对学生说出“人放屁的声音”这样的天籁吗?

    你能够把课的结尾表达得如此含蓄吗?——(让学生说了庄子到底喜欢地籁、人籁还是天籁之后)想不想听听王老师的观点?(点击鼠标:学生板书中的“天籁之词”逐个消失)明白吗?(学生示意不明白)想明白吗?(学生说“想”)读庄子去吧!

    ……

    这样的设计和处理真够聪明的。但这样的聪明由何而来?高度!

    想明白这个高度是怎么来的吗?读王崧舟去吧!

    (浙江省  章师亚)

     

    巧用微电影,打开创意写作的新视界

    ——张祖庆老师《我的“头脑特工队”》简评

    常听一些语文教师感叹,听张祖庆老师的课不仅是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更会感受到一种冲击。这是因为他的课不但简约、灵动、大气、睿智,而且总是那么富有开拓精神,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给人以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促使人们打开教学视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我的“头脑特工队”》就是一例。这是一节极具创意的写作指导课,它是张老师“微电影创意写作研究”的成果展示课。这种融入微课因素的新型习作指导方式,进一步丰富了习作教学方式,打开创意写作的新视界,有助于使习作教学走出目前存在的“习作形式过于单一、习作指导过于狭隘”的泥淖。从这节课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迪,本文就此做些简析。

    一、巧用微电影——激发习作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往往让人倾向注意并研究某事物,并对一个人的实践产生积极意义。这节课中侧重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影视媒介的运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而被称为“有声画艺术”的电影兼具这些元素,其内容的多样性、表达形式的丰富性、趣味性等,正切合儿童这一思维特征。因而将电影与儿童写作融合起来,契合了儿童用感觉来发现、认知世界的特点,能够使他们在愉快的心境中接受感化。《头脑特工队》这部影片巧用两条线索,以活泼的卡通形式,形象展示主人公内心情绪的发展变化,情节跌宕起伏,情趣盎然,学生无疑是喜欢的。巧用这部影片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写作,当然易于唤起儿童习作的兴趣与热情。二是习作话题的恰当。写作的本质是什么?作家余秋雨认为:写作是生命的表达。传统的作文教学观,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格,不考虑学生的心理诉求,把学生的需要、个性等情感要求排斥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学生为任务而写,为技巧而写,所以苦不堪言。《我的“头脑特工队”》课上所要求学生写的是平时情绪失控的一个片段。情绪失控是学生在现实生活难以回避的一种客观现象,把这种现象诉诸于文字,其实就是学生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尽管这种宣泄不是当下所发生,但仍然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周国平先生说过:“如果以个人出自内心需要而写作,把写作当成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么他首先必须为自己写作。”为自己而写作,写就会如同呼吸一样自然,而写的快乐也就来自于“写”的本身。本节课的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话题有利于唤醒学生写作的兴趣,触发他们写作的灵感,激发他们写作的愿望。

    二、巧用微电影——激活生活储备

    俄国作家契诃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写作内容贫乏并不在于生活的不丰富,而在于他们对于丰富生活的熟视无睹。因而,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让生活现象展示在脑海。在学生课前观看影片的基础上,张老师在课上播放了一段影片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观赏评价:莱莉在生气时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再出示画面,同桌讨论:莱莉生气的导火索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回忆自己生活中“突然被某种情绪控制”的那个场景。由于有微电影为媒介,有形象画面的启发,学生记忆的闸门被瞬间打开,熟悉的生活场景自然就浮现在脑中、展现在眼前。这就为后面的片段练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巧用微电影,激活生活储备,用活生生的“生活事件”推动教学,带动教学,就将这些教学资源的“用件”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写作活动也就具备了“真实的言语人物”“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正如一位名师所说的:当学生的心灵盛满了生活酝酿而成的琼汁玉浆时,文字便自然而然流溢出甘醇与芬芳。

    三、巧用微电影——领悟表达技巧

    影视作品的语言与文学作品的语言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影视作品的脚本来自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叙事性、细节、文学价值铸就了影视艺术中的文学性,尤其是在环境渲染、人物刻画、细节特写、故事情节、语言提炼等方面与文学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种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相通之处为“微电影创意写作”提供了可能性。当然,微电影对于习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也可以扩展新型写作形式,更可以让学生悟到表达技巧、习得表达方法。张老师《我的“头脑特工队”》重在后者——引导学生从微电影中悟出反映情绪失控的表达技巧。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也是本节课的最大的亮点之处。在学生回忆了自己的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后,张老师出示了《苏菲生气了》的绘本让学生浏览,再将电影片段中的主要场景、文字说明与绘本内容描述同时出示,引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表达的技巧。有的学生发现,在写人物情绪时要用上相关的词语如惊叫、咆哮等;有的学生发现,要用上夸张的手法……这种发现是学生对比电影片段与绘本的描述语言之后的结果,虽然不尽完善,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它会成为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这里,绘本起到了中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从画面的观察所得中悟出文字表达的技巧。在这样的基础上,张老师出示了一些关键导语,点出“声音失常、举止失常、心态失衡”这三大方面,为学生的后面习作指明了方向。这样的表达技巧指导,是实实在在的,是非常必要的。

    四、巧用微电影——促进心理健康

    作文教学既是一种能力教育,也是一种关于人性质量的教育,是用脑、用笔耕耘心田的篇章。正如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所指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要潜在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一一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童年时代既是长身体的最佳时期,也是长精神的最佳阶段。而优秀的电影作品往往是精神内涵极高的艺术品,通过美好的画面、经典的音乐、动人的语言、流动的故事……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滋养着儿童的心灵,涵养着儿童的精神,润泽着儿童的生命。当下的小学生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肩负父母的殷殷期望,面临繁重的学业,其精神压力往往不亚于我们成年人。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应忽视心理方面的健康。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心灵的呵护,是促进学生独特个性和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一环。张老师在引导学生分享点评习作片段之后,再次出现《头脑特工队》影片片段,引导学生观赏莱莉恢复情绪的过程,并出示这样一段话:

    伤心痛哭没什么错

    这是对快乐缺席的正确表述

    它能让我们释放压力

    获得安慰、鼓励和理解

     

    一个温暖的拥抱

    对忧伤的人来说

    就是最好的心理慰藉

     

    每个人的内心

    都住着五个情绪小人

    他们掌控着每个人的喜怒哀乐

    是我们的头脑特工队

    好好地照管他们

    让他们彼此和平相处

    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个环节看似不起眼,但实是一处精到之笔。用这段提示,配以教师一段精彩的引导,就如给学生端上了一碗“心灵的鸡汤”,启发学生正视心理情绪,注意自我舒缓、自我疏导、自我恢复。弥补了学生在描写、倾述自己倾述失控的表现时,教师无法一一点评,进行正面引导的缺憾,从整体上予以了积极的正面引导,对于学生今后正确认识、处理情绪问题,形成更为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完善核心素养是很有益处的。

    当然,张老师这节课的亮点远不止上述几点,比如,张老师具有强烈的生本意识;善于利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生成教学资源;多次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探究等等,鉴于篇幅,不再一一细述。

    另外,感到有点遗憾的是,本节课容量偏大,导致了教学节奏偏快,尤其是学生对比分析与书面表达的时间显得偏紧。笔者以为,这主要咎于一节课要完整地展示一个指导过程。另一方面,也许教者是为了让听课者对影片有个大概的了解,所以,花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回顾影片内容。因而,笔者建议:以两个课时完成本课;若只有一个课时,可以砍去回顾影片内容的环节,直接从观赏影片片段切入。这样课堂时间就可以充裕些,一些环节的教学可以更从容些,表达方面的训练也可以更为突出、更有实效。

    (福建省  陈宝铝)

     

    听王红老师执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王红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围绕“语用”展开教学,教得清清楚楚,学得明明白白。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凸显了文体特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的一篇散文。王老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叶老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体现了散文的文体特征,因为阅读散文就是要感受作者的人生感悟。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第二件事给肖复兴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让作者感到意外。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师:还从这句话体会什么?

    生:让作者感到惊喜。我是从居然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简介叶圣陶后让学生齐读。

    生:让作者感到激动。

    二、把握了年段特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四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第二学段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必须从文本阅读中来,王老师是通过移情体验、品读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途径来实现的,教学符合第二学段的年段要求。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见到叶老之前,作者感到意外、感到惊喜、感到激动。见到叶老之后,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默读第6-9自然段,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握了握手,让作者温暖;心融化了,让作者感动。

    师:交谈很融洽,猜猜他们可能谈什么?

    生:修改作文的事情。

    师补充资料,明白他们谈的内容是询问各科学习成绩如何,爱好文学的人要多读书,中国人要搞清楚我们的历史。

    三、教学点取舍得当

    我们文本解读所获得的教学价值不可能都一一呈现在课堂上。不同学段究竟“教什么”“学什么”,还应该基于学情作“量”的取舍删选和“度”的增减升降。王红老师很智慧,选择了“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这个教学内容,教得很有层次感。

    引导关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当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意外、惊喜、激动、感动和感激之后,王老师补充资料:抒写感情并不在乎堆砌“快乐”“痛苦”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竟可以一个也不用,自有别的办法收到抒写感情的效果(叶圣陶语),引导学生发现这篇散文的特殊表达——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初步感知“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第二件事第一处景物描写,说说自己的体会,明确第一处景实则隐含着作者感动的心情。

    初步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第二件事第二处景物描写,与叶老见面交谈后最深切的感受,明确第二处景实则隐含着作者感激的心情。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借景抒情,心随景动,情随景变。

    尝试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小练笔:我走出叶老先生的书房,微风徐徐,一抬头又看见了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此刻,学生感同身受,不仅领悟到作者对叶老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也进一步明白写心情可以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重庆市  王小毅)

     

    享受快乐的语文之旅

    ——赏析虞大明老师的《猫与战争》

     一直很喜欢虞大明老师的语文课,每每听他的课,总是感觉在享受着快乐的语文之旅。今天在“千课万人”的会场上,带着一份期待聆听虞大明老师的《猫与战争》,再次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旅程。

    一、精巧导入,诱发阅读期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饱满的阅读热情,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导入环节。

    上课伊始,虞大明老师便巧设悬念,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与这种动物有关。随之出示“猫” 的图片,并让学生猜题目——《猫与(    )》。在揭示了课题《猫与战争》后,继续让学生猜文章可能写什么?大明老师抓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心理,以有趣新颖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猜测之后,老师以电子文本出示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猫能够使战争的输赢胜败受到影响,这种说法,人们一定会感到新奇,然而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奇事。学生在阅读了这一总起段后,他们对这一未知的文本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虞老师善于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诱发学生积极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并全程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

    二、精心预设,关注学生发展

    良好的语文教育应当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爱及成全。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增长智慧。

    虞大明老师在《猫与战争》的教学中,精心预设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使用,并根据教学目标次第展开。实践证明,这一策略的实施是很有效的,他先让学生凭借电子阅读,逐步出示两个战例,引导学生浏览、概括大意,提升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大略概览内容”的能力。虞老师还借助电子文本,在阅读内容中设置留白,并引导学生尝试性补白排兵布阵、模拟表演军事会议、与原文比较阅读,创造性地利用文本资源,并充分发挥电子文本的作用,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随后虞老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纸质材料,并组织学生现场辩论,自主感悟军事指挥官的智慧。在这样读读、说说、写写、演一演、辩一辩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精彩课堂,感受快乐之旅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虞大明老师一直实践着“快乐教育,享受成长”的理想与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快乐教育需要为孩子打造快乐课堂,让孩子经历快乐的学习。

    儿童的天性是崇尚游戏,喜好新鲜,追求快乐。在虞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可爱的大朋友领着一群小朋友在“玩”,他把“儿童”真正当做儿童,采用让学生“排兵布阵”,“模拟军事会议”表演、现场辩论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同时虞老师在课堂上调控开合有度,收放自如,举重若轻,应对从容。精彩的课堂让现场掌声不断,笑声不停,让每一位学生与听课教师都亲历了一场快乐之旅。

    在快乐的语文之旅中,我也在静心思考:这堂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否可以更精准些?这一文本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是否具有困难?在内容理解上显然是没有难度的。那么,我们教学的点是否要放在“文章表达的奥秘”上来,虞老师也有意识在引导学生“评论文本,指向表达”,但是,细读这一文本,我觉得它写作的奥秘在于“设置悬念,吊人胃口”。如开头第一句,就是这样的,其次是列举了两个战例。而两个例子之所以有趣就在于讲故事的方式,沿着“障碍——行动(设置悬念)——解决——出人意料”的方式展开,如果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表达,是否会让学生更有收获呢?

    (福建省  陈朝蔚)

     

    用慧眼发现儿童的诗性

    ——评诗人雪野《公鸡的花花被》

    诗人雪野《公鸡的花花被》的课堂,是安静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在雪野的课堂,有一种安静的力量。

    对雪野“老师”的课来说,其实更应该品味的是雪野“诗人”的课。那是诗人用慧眼发现儿童的诗性,才成就了这堂课的特色。具体说来是:

    一、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

    对雪野来说,是儿童观决定教育观。儿童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诗人雪野想儿童之想,爱儿童之爱,才成就了他的课堂特色。

    课前交流,雪野诗人亲切地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要忘掉诗人,忘掉作家,甚至忘掉老师等身份,孩子叫他雪野叔叔,他与孩子站成同一高度。四十分钟里,站在孩子面前的就是一位和蔼的叔叔,一位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邻家叔叔,而站在他的课堂中央的是儿童。

    课始出示公鸡的图片,让孩子用一个词赞美公鸡,孩子们说了很多。有一位孩子说的并不准确,雪野叔叔纠正他的说法,那孩子气鼓鼓地坐下,说,“气死我了。”雪野叔叔和气地说:“不能生气。等一下还要叫你发言。”而后,那孩子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孩子内在的本质被唤醒,被培植。

    在课堂上,诗人雪野发现每一个孩子点滴的闪光点,他浓墨重彩地鼓励欣赏孩子,在宽松自在的环境中,让孩子的心灵释放了最大的能量,迸发了最大的创造力。对孩子来说,雪野叔叔的课堂是温暖的,课堂就像温馨的家。

    二、发掘儿童的诗性智慧

    儿童具有独特的异于成人的智慧,诗人雪野不停地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质和内在动力。这种“潜质”就像童话中沉睡着的“美人”,非常需要老师进行“激发”,老师要像“王子”一样去吻醒“睡美人”,由此儿童产生“灵感”,达到“顿悟”。

    雪野叔叔强调读童诗要怎么体会就怎么读。“公鸡的花花被,薄薄的,七彩云一样漂亮。”要让听的人感觉到美丽,让听的人看到画面,用强调读哪个词语的办法推进故事的发展。在雪野叔叔的引导下,更多的孩子读出了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会,潜质由内而外地得到显现。

    其实,儿童对诗并不陌生,儿童是天生的诗人。雪野诗人从课堂对话中让孩子发现诗的苗子,“风还在吹……”省略号里省了什么,孩子不停地猜,雪野叔叔说这也是写作的办法,他在点化。其实,把孩子说的话梳理出来就是可以形成儿童诗的。为什么是写鹅而不是鸭?写故事就要把自己变成他,雪野叔叔对儿童语言的了解,对儿童独特智慧的理解,构建与儿童对话的平台,在课堂现场动态生成,为儿童树立自信,不知不觉中儿童进入儿童诗的世界。即使是一篇微童话,也是儿童诗中的童话。

    三、播下“紫丁香”的种子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中写孩子最初看到的是什么,那东西就变成孩子的一部分,不管是野草还是紫丁香,都会变成孩子的一部分。因此,在最初的时候给孩子紫丁香是多么重要。

    “风太大,花花被要被吹走,我……”孩子从省略号中读出了鹅的内心想法。那么,来收被子的公鸡会怎么想?孩子的想法特别多,有感谢的,有质问,甚至还有动武的。

    雪野老师说童话故事要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童话都是真实的,要表达心里的想法和行动。诗中公鸡的想法与部分孩子不同。“谢谢鹅,被子好暖和。哦,你穿着花花披风真好看!”就像雪野叔叔说的叔叔很善良,鹅也很善良,善良的人写出的文字是温暖的,对孩子的引领同样是温暖的。

    儿童保留着人性中最美丽的方面,雪野告诉孩子,“童话是美好的、真实的,尽管社会上有许多许多的不同的声音,但童话总是温暖的,像太阳一样温暖。”

    童话可以很长很长,但这篇微童话只有140字,诗人雪野和孩子们一起读,读着读着,孩子们就读出了感觉,就读出了故事,读出了味道。课堂里有诗,有故事,有温度,很温暖。雪野老师给孩子童诗,给孩子美好的童话,这些经典的故事,就像是一粒又一粒种子,它会生根发芽,孩子就会由此变得更善良,更有诗意。

    童话是天使的“翅膀”。童年的味道扑面而来……

    感谢诗人雪野给我们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吹来了一股文学风,捎来了儿童诗的馨香。

    (浙江省  沈小玲)
     

    学员课评

    静听《天籁》 道法自然

    ——听王崧舟老师《天籁》一课后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初冬时节,微雨漫天,与“千课万人”相约在下沙。听王崧舟老师的《天籁》,恍若再现庄子梦蝶之神奇迷离,深深沉醉。

    一、回肠荡气、百转千回读“天籁”

    一篇小古文,出自《齐物论》,生僻字、难读字、异读字是读这篇文章首先会遇到的障碍。课一开始,如大幕拉开,随即而来的就是朗朗书声。孩子们跟着王老师读,老师一句,学生一句,老老实实地读,规规矩矩地读,踏踏实实地读。恍然间觉得,此刻仿佛置身于古时私塾,先生执书卷与戒尺,学生亦摇头与晃脑,书声穿越林梢震响山谷。风景在走走停停之间,王老师领着孩子们读古文,遇上古今读音有异的“夫”停下来作解“此为语气词,念第二声,再读。”遇上“畏佳(音wéi  cuī)”,停下告诉学生这是个异读词,“邪”作为语气词念“yé”。听课老师也跟着在书上做批注,也跟着王老师轻轻念,整个会场形成一种玄妙的力量,数千人一起念诵《天籁》。

    跟读刚罢,轮读又来。师生轮读,一张一翕,字字巧妙;同桌轮读,一动一静,句句饱满。

    第三回合,王老师只读一课题,交由孩子们读全文,满篇之乎者也,全盘顺顺当当。

    至此,王老师四两拨千斤:“没错,这就是天籁,到底在写什么呢?”一道连线题,梳理出主要内容,理顺写作顺序:先写地籁、再写天籁、后写人籁。

    回肠荡气、层层叠叠、步步推进、百转千回地读《天籁》,此亦如天籁之声。

    二、汪洋肆意、纵横捭阖读“天籁”

    王老师带着孩子们发现,文中有一种声音写得特详细,特有趣,那便是“地籁”。风至则“地籁”发声,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孔窍也随之怒吼起来。“众窍”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学生发现此句特别之处,洞察庄子善比喻利排比,汪洋肆意地读,纵横捭阖地读,“排比呀排比”,与庄子的文字一道临风起舞。而“地籁”之声则像“激者、xiāo者、叱者、吸者、叫者、háo者、宎者、咬者”。又是一串排比,孩子们憋着一口气,迅疾读来,在课堂上营造出密不透风之气势。这些声音,时而像湍急的流水、时而像细细的呼吸声、时而像放声叫喊、时而像嚎啕大哭,前面呼呼响起,后面呼呼应和。

    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读“天籁”

    何为天籁?何为地籁?何为人籁?因着风与众窍而发声为地籁,因着比竹而发声为人籁,唯天籁,虽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

    王老师请孩子们去体悟感受生活中有哪些是天籁,孩子们举例来说,有“雨天的滴滴声”、“花开的‘哗哗’声”、“小猫的‘喵喵’声”、“狼的嚎叫声”,还有一个淘气的孩子说“人放屁的声音”,王老师请这些孩子们一一写道黑板上。让我们动容的是,“放屁声”因为王老师的宽容,也登上了大雅之堂,虽语言不美,但那举例的孩子在这一刻得到彻底的绽放。

    课的最后,王老师给了孩子一道命题:你认为,天地之间,庄子最推崇的是哪一种声音?有的孩子说是天籁,课题如此。有的孩子说是地籁,详细如此。而王老师则点击课件,当“雪花飘落、蚂蚁爬行、海棠花开、春笋破土、露珠滚动、细沙滑落”这些“天籁之声”消失殆尽的时候,问孩子们:“你们明白了吗?”全场会意大笑。

    是啊,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和体会。又若花开,只随风轻轻摇曳,花香或浓或淡,只有风儿才懂;而花的心事,怕只有花儿自己才能懂得。正如庄周梦蝶,蝶梦庄周。

    谁又知道呢?

    (浙江省  蓝雪霞)
     

    让童话渗透孩子的心灵

    ——听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雪野的微童话《公鸡的花花被》有感

    雪野的名字,我早闻其名,今天能在美丽如画的杭州亲身聆听他的授课,心里觉得无比激动和幸福。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儿童诗也就是微童话的教学,要尽可能让孩子们感知、体察、享受诗带来的滋润。

    雪野老师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把现场的师生深深吸引住了,我们仿佛在听一场美妙的音乐会,更像太阳一样给生命以温暖、力量!这节课的侧重点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朗读这则微童话,体会其中的意境,感知其中的情感。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阅读微童话的技巧。小学生一遍遍地读,雪野老师适时的点评、启发、纠正,再让学生重新体味,直到读出诗歌的韵味。整节课从头到尾给人光明、温暖、人性的感觉,与孩子一起同写共读,童话中的每个字与情感共生,让学生始终徜徉在诗情画意中。

    雪野用朴实的课堂风格、幽默的语言,演绎了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诗教”课。他告诉孩子们,想象是诗的翅膀。短短的一节课很快结束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老师们更是意犹未尽。

    雪野老师的这节课也给我们在座的语文老师们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那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保护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让我们的孩子们学会想象,学会诗意生活,表达内心所需,直达人的内心情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富有活力,让我们用双手去呵护孩子的梦想,让每一朵花都绽放;也让我们的教育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教育,成为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的教育,成为通往孩子幸福童年的教育。

    总之,雪野老师感性而富有诗意的讲课让与会教师受益匪浅。我们不但感受到了童诗的纯真与力量,同时,也了解和掌握了儿童诗教学的方法和相关课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校园里,将洋溢着诗意,流淌着诗趣,弥漫着诗情,荡漾着诗味!

    (湖北省  程志明)
     

    获奖信息

    质疑问难奖

    陕西省西安兴华小学                  蒋珊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          代润梅

    学员课评奖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中山小学        蓝雪霞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左岭一小          程志明

    精彩短信奖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胡园珍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郑碧雯

    幸运奖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新港小学    吕丹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三小学  胡晓静

    以上老师将获得本次观摩会相应光盘

  • 【上一篇】“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3日互动短信 【下一篇】“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2日互动短信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