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捷:醉人的课堂源于酝酿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06-16

  • 醉人的课堂源于酝酿
     

    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在《新基调哲学》中这样说:哲学思考首先从不完整但却强烈的新概念出发,然后得到缜密的理解,最后,语言才涉及理论性的洞察。于是,抛弃比喻用文字来表述它,因为对于真正新奇的构思,以前并没有什么词汇做名称,所以在一开始就只能用比喻的方法来记述。

    美好的课堂,我将其比喻为酿酒,而不是插花。希望这就是一次讨论的开始,因为何为“美好”,都是存于各自心中的憧憬。

    假如,课堂如插花。

    插花各美其美,但是这眼下的美好,背后满是委屈。插花很美,齐整美,参差美,风格美,意蕴美……插花带来的美感更多服务于观花人,无人去管花儿心里是否舒服。根系被剪切,枝蔓被曲折,生长的可能都被腌没,呈现出来的状态是“美好”么?不,仅是“病梅”的羸弱,是思想的扭捏。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追求上,不能是“做”出来的,“摆”出来的。水到渠成的课堂艺术享受,需要长期浸淫的匠人情怀,需要工于细节的切磋琢磨,那都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阴晴风雨化作的炉火纯青。精准而绚丽的火候,是无数碎瓷厚积而成的凌厉锋刃。每一道优雅的龟裂纹痕都是匠人心碎后用思想去弥补用行动去弥合的艺术结晶。

    我的意念中,美好课堂如酿酒。一种来自本体内部的化学反应在酿造中悄然发生。甘醇绵长的滋味在细品慢酌后被欣喜发觉,从“水”到“酒”的质变在奇妙的组合与混搭中演绎。不要误以为酿酒师就只有等待精彩,其实,在这个缓慢的生发过程中,教学设计极为重要,教师与教学共同存在。

    酿造蒸馏酒,酒精度越高越受欢迎。也就是说,酿酒的艺术结果就在于酒精度的高低。如果把教学比作酿酒,教师就是酿酒师,除了自然等待偶然出现的酿酒结果外,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影响这个结果的出现,或者说达成结果。酿酒师提高酒的纯度有一套方法,我听其介绍说:首先,要知道蒸馏酒酿造的原理,根据原理做出调整。酒曲发酵后所形成混合的“酒水”,经过加热变成了酒水蒸气,再经过遇冷凝结,蒸馏出了喝的酒。这从冷到热再到冷的变化就是酒生产的基本过程,从液态到气态再回到液态就是基本变化原理。于是,酿酒师能做的就是过程调控。比如要酿造52度的蒸馏酒,酒分子所占的比例达到52%,其他的诸如水分子和微量元素要占到48%。那么,要做的就是调整与控制这个配比。要高度酒,就尽可能让酒分子所占的比例加大。酒分子蒸馏成气态的临界温度是78.3度,水分子则是100度。结果可想而知:控制温度就可以控制酒的纯度。

    这个过程对课堂教学很有启发。教学不能只是做在酒缸边的空等,酒的度数也不是纯粹偶然。课堂教学原本就需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去落实,去酿造美好结果。过程,原本就仰仗调控。好吧,你可能对《标准》也颇有微词,但在个体狭隘视野与有限能力的前提下,还是先吃透《标准》为宜。相对于建构,批判《标准》是任性而简单的,任何艺术却是“带着脚链舞蹈”的。约束,实际上提供了一种行为稳定的调整,是效果达成的保障。很明显的是,课堂并不是完全自由,是需要约束的。课堂,不是任由学生无度游走,也不是无条件欣赏学生的讨论结果,更不是毫无无措施迎合。毕竟“从学生中来”和“从教学中来”是有着层次的差别。教师的专业元素应该在教学中起到如同“化学反应”般的重要作用。但,专业强势很可能让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被遮掩。因此,教学执行,要向优质酿酒师学习:

    其一,需要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时下流行的许多言论,有的来自域外,有的源于墙院,有的生于野,有的自上而下传自上庭。百花齐放确实精彩。但,很少人追问这些华丽言说背后是否有学理依据,甚至是有意回避对真实学情的思考与参照。追求“眼前看得见的效果”,不顾教学原理,不去了解学情,仅凭借自己的经验与浅薄的智慧,或者是某种偏好施教,无疑是极其危险的。自然法则警示我们,越是色彩斑斓越是一种危险,越具有诱惑越有杀伤力。教学上的各种主张在夺人眼球的同时,带着如同迷失的宗教崇拜般的魔力温和入侵,很容易让处于茫然的一线教师变成“温水中的青蛙”,丧失跃出藩篱的理智与能力。最终,老师们在历经一次次教学变革后依然不会教学,不懂设计,但受损最大的是小孩。他们的缺损不会立刻彰显,而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目标心有余力不足的时候,谁都不会承认是年幼时的课堂缺失的遗毒。

    如同酿酒,要改变酒纯度的前提是“知道酿酒是怎么回事”。

    其二,需要知道教师可为之事依据原理,基于学情,一味等待自然结果而不实施教学干预,主张“去教学化”,是不科学、不可行的。这还是说客气了。其实,就是失职。教师在课堂上的身份是多元的,可以是辅助者,参与者,引领者,组织者,但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凭借设计实施教学。强调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不能无视教师教学的施动效果,双方的关联就是自古以来的四字真言——“教学相长”。如同酿酒师可以通过控制温度达到提纯目的一样,教师也能通过合理的设计实现促进小孩迈向“最近发展区”,达成教学的艺术追求。我们都熟悉维果茨基的“跳一跳摘果子”的比喻。小孩自己简单“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也只能“路边之李”,不需要用课堂教学来庄重对待。毋庸置疑,“教学设计”就是教师的“可为”之事,就是在小孩跳一跳还够不着的时候的拉一把,扶一下,推一手,点一次。和传统的教师强势介入教学相区别的是,优质的教学设计是“火候”的把握。在什么时候加把火,在什么地方触碰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出手点拨,这个如同有工匠精神的艺人,一切都在心念中,都在感觉里。看出来了么?没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是无法如同佛祖一样拥有“拈花一笑”的自然。而如今,不少老师还没踏上取经路,就已经卷起袖子,自顾自地闭目念经了。全然不顾小鬼们在耗费宝贵的时间,荒废时日在“洞穴”中观望而不得出。

    其三,需要有极致的匠人精神。酿酒的艺术在于分毫之间的拿捏,每一个细节都会导致结果的彻底改变。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需要通过精致化的操作达成,没有对课堂中各个细节的充分预估,对学情的彻底了解,没有与小孩的无缝对接,是无法在结局中享受纯美的。品酒,啜出的是过程中精细调试的滋味;教学,仰仗于匠心独运的细微构想。粗糙的设想和执行体现出来的绝对不是美感。例如:教师强加的解读结果与任务布置;对小孩童真言说的误解与扼杀;教学环节的简单而生硬的推演;教学结果失落的无奈与诡辩……匠人精神附体后的教学操作,不会放过对每个细节的打磨。例如:于永正老师蹲下身子一笔一划写板书,就是让美好的示范被每一个小孩看见;王崧舟老师的配乐朗读,让茫茫乐海中的“那一首”分毫不差地与文本相和;薛法根老师组块教学的每一前奏都是后续的铺垫,后续教学与前序教学组块之间,存在和无法割舍的逻辑链接……当我们看到整节课艺术呈现时,请不要忘记“整体艺术的背后是切分而成的细小技术的完美组合”。

    教学,唯细不破。备课,不是设计流程那么简单,而是对课堂细枝末节的全方位观照。细之又细,并不是让你拘泥于程序,而是让你的思考更为周全。事先备案越多,解决方案就越丰富,教学就越流畅。艺术效果,就是对一切的了然于胸后的从容,是深谙其道的见招拆招,而不是慌忙应对。

    美好教学出于酝酿。当你懂得欣赏酿造的美酒时,就不会欣喜于调制的鸡尾酒。鸡尾酒,喝入口中甜腻腻,寡淡混杂复合调味,只给你一时的味蕾刺激。即便沉醉,也是因为调试不当而带来的意外。没有一个人会长期在鸡尾酒中寻找醉后的升腾超脱感觉。从这个角度看,“鸡尾酒”和“插花”还真有点相似,至少它们都在“做给你看”。

    教师如同酿酒的匠人。守得住寂寞,坐得了板凳,不为搏上位而发表怪异主张,不为夺眼球而展示离奇课堂。彻底去了解,终日去琢磨,点滴去调整,大胆去改良。埋下十八年的女儿红,等待开坛时氤氲满室的芳香。
     

    作者简介:何  捷(福建省福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 【上一篇】何捷:绘本辅写的类型举隅 【下一篇】柳琏:凸显语文要素 明晰知识体系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