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峦: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7-31

  • 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加强语文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成绩有目共睹。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影响深远。但是,语文教育距理想境界仍相差甚远。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状况,至今未得到根本改变。先说费时多,收效微。吕叔湘先生在30年前所言“中学生语文大多不过关”“涛声依旧”。近年有人尖锐批评:今天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用了16年的黄金年华,却不及旧时只读了几年私塾的童子那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更遑论在经史子集里的较量了!此说虽有些言过其实,却振聋发聩,令我们这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汗颜。一些专家、教授对学生语文能力不强也深表忧虑。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所长,在对课改实验区调查后坦言:中小学生使用的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局限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这已影响到学生思维的丰富性、缜密性。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不足,大学生写论文时病句连篇,知道有错,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①再说负担重。2006118日《中国教育报》披露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对部分大中城市中小学生和农村县中的调查结果:37%的教师、58%的中小学生认为负担“比较重”或“过重”。另一项对北京、四川、山西、澳门四地中小学生课外生活调查显示:四地中小学生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仅为国际均值的4%,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仅为国际均值的36%,运动时间仅为国际均值的15%。②我国许多地方中小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社会实践少。学生往往为了提高几分成绩进行重复复习,透支了学习热情与兴趣,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效果却大不如人意,师生的幸福指数不高。教育部发布的200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足以说明“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中小学语文教育“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在教育内部的原因中,既有诸如课程计划之类宏观的原因,也有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类微观的原因。

    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唯念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和“唯大学毕业才能找到好工作”的用人观;另一个是英语教育不断升温,母语教育不被重视。

    在人才观和用人观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态势愈演愈烈,高考指挥棒不仅指挥着高中、初中,而且指挥着小学,甚至幼儿园。形成“社会以文凭为本,教育以考试为本,学生以应试为本,学校以分数为本”的现状。社会、家长对升学率的期待,使得地方、学校不得不“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似乎只有升入大学,特别是升入重点大学的才是人才,否则就是庸才。一些发达国家和我们不一样,“蓝领”尽管没有读过大学,由于有一技之长,且不断进修,工薪未必比大学教授少,他们同样享受着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教育的应试化”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不利于各种专才脱颖而出。我们培养出的下一代,很多人只会应试,他们丧失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这样的人怎能担负起提升民族创新能力、以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任?怎能使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继续作出有影响的重大贡献?更令我们焦虑的是,对“教育应试化”“质量分数化”的问题,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哪怕是改革的思路!

    关于英语教育不断升温,“经济全球化”“世界已成地球村”要求克服各国人民间的语言障碍,已是不争的事实。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多了融入国际社会的一张口、一双眼。问题的关键是要摆正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的关系,要分清主次、先后。过去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学好一门外国语,出国留学进外企”。于是,外语被提高到不恰当的地位,似乎母语学不学好无所谓,外语一定要学好,而且要“从娃娃抓起”。一度双语幼儿园在各地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娃娃学英语成了一种时尚。有些人爱“刮风”,外国不是如此。不要说幼儿园,在小学学外语,人家也取慎重态度。韩国在一些小学搞试点,开英语课。反对者称,儿童应该首先掌握母语,过早学英语,会造成“语言身份障碍”。很多日本教育家认为,在小学教英语是个错误,称目前没有可靠证据证明英语进入小学的益处……儿童首先学习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传统非常重要。

    外语是一定要学的,但应当是在母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之后。在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不仅削弱了语文教育,错失了学习母语的大好时机,而且透出了对母语缺乏自信,对母语、对祖国热爱之情的缺失。中国心是由中华优秀文化打造的。削弱母语教育,对下一代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要付出沉痛的代价。汉语教育国外热,国内冷,非常不正常,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痛心疾首。无论从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来说,还是从语文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来说,母语教育必须加强,不能削弱!陆俭明教授认为,在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与素养,就是母语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著名语言学家兼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强调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吕叔湘、苏步青二位教授的看法,应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③

    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首先是每实行一次课程改革,语文就大幅度减少授课时数,来一次减肥、瘦身。建国以来,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授课时数最多的时候是20世纪60年代,占总授课时数的3843%。此次课程改革课程计划规定,小学、初中语文学科授课时数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20%~22%,减少了16个百分点以上。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一定要保证语文、数学、体育的授课时间,其道理不言而喻。语文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母语学习的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都表明,小学阶段是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加强母语教育,就要保证教学时间,使语文课程足以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其次,更多的是语文课程内部的原因。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能力不强,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我以为,语文课程定位不十分明确,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目标,教学又不甚得法,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远的不说,建国近60年,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争论不断。工具论、思想论、人文论、文学论、语感论,不一而足。笔者认为,语文是培养语言能力的课程。就小学语文来说,就是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进行听、说、读、写,以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有效的阅读、沟通与表达,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这一点应当十分明确。

    至于教学目标,历次教学大纲和几年前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都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各年段(或各年级)的学习目标。这两个层级的学习目标是十分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总要求以及教学要求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有助于准确理解、把握和逐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但是,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疏漏,就是没有明确规定教学内容的目标、范围。加之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绝大多数以课文为主体,教师以为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教语文就是讲课文。于是,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由教师自己掌控。难怪有人说“语文课学两个月没长进,两个月不学没实质性损失”。每个年段没有明确的内容目标,是造成教学盲目、低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者要担负起设计语文课程内容目标的责任;教科书的编者要担负起将内容目标细化并落实到每一册、每一组、每一课的责任。责任明确,任务确定,教师才会“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

    至于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法得当,提倡百花齐放,开拓创新。关键是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把学生引上自主学习的轨道,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每一次都学有所得,逐渐做到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解决小学语文教育“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出路在哪里?问题是多方面造成的,解决问题也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要全社会摒弃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营造培养创新人才、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环境,并且渐渐形成传统。以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在没有分数重压之下,在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根据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进行长远谋划,以求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涂好做人的底色。

    二要修订好《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更加明确地强调学科特性;具体目标中要增设各年段(或各年级)内容目标。从课程目标、内容目标这些核心问题上,使教材编者和广大教师十分清楚有哪些基本要求,十分清楚哪些是“基本口粮”,防止和克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盲目性、随意性,使语文教学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三要从课程、教材、教法上进行整体、配套的改革,力争把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办成世界一流的语文启蒙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思路

    1.提前识字,早认多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613岁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要利用这一年龄段的记忆优势,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于游戏之余,利用高质量的韵语启蒙读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读读背背之中,认识2 000个左右常用字,只认不写。这样,小学生一入学便可利用汉字阅读。在阅读和生活中巩固已识汉字,增识更多汉字。这一举措可以解决因识字慢拖了阅读后腿的问题,使母语学习不再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一项战略性的变革。退一步说,识字也可以从一年级开始:一种办法是利用上述蒙学读物识字;另一种办法是利用新编韵语识字教材识字(可包括童谣、儿歌、古诗以及诸如对子歌、三字经等形式的韵文);第三种办法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习汉语拼音和一批构字率强的基本字以后,边学习拼音输入、边打电脑识字。此外,还有多种办法。无论采取上述哪种办法,都能在一年之内认识2 000字。这样一来,识3 000字的任务,两三年便可完成。有人会担心,让幼儿识字会增加他们的负担。据说,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教他们诵读《旧约》,到5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中国的孩子不比外国的孩子笨,我们有许多早期教育成功的例子。如果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每天学一点,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学前认识2 000个常用字是完全有可能的。

    2.加强自学,大量阅读。

    与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不仅因识字不快、不多进入阅读晚,而且阅读量太小。据统计,我国小学生的阅读量仅为美国小学生的六分之一。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自学,坚决地革“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的命,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享受阅读中学习阅读。另一方面,要大幅度增加阅读量,建议小学六年,课内阅读量不少于180万字(一、二年级10万字,三、四年级50万字,五、六年级120万字),在大量阅读中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就是说,小学六年,除了学习12册语文教科书(大约30万字),课内还要读150万字的书。

    3.识写分步,强化写字。

    从一年级起,按照写字规律严格训练写字。建议每周专设一节写字课,每天固定在校练字的时间,先写单字后写词语,先硬笔后毛笔,由描到摹到临,进行写字训练。人人做到字写得正确、端正,部分同学做到美观、大方。小学阶段会写2 500字的任务可以提前完成,还能在练字中掌握大量词语。

    4.喜欢交流,敢说善说。

    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上无拘无束地交流,有话就说,有问题就问。由敢说、爱说到善说。学会倾听、讲述与应对。

    5.乐写能写,顺畅表达。

    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由写句子、写话到习作,再到根据需要随时练写,使习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格式正确。

    我们期望,在不加重师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采取“提早识字,加强写字;改进教法,大量阅读;鼓励交际,激励练笔;课内课外,融合贯通”等策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几项关键措施

    1.创编兼具识字和传承文化功能的《新蒙学读本》。

    要鼓励团体或个人编写兼有识字和传承文化功能的《新蒙学读本》。该读本可以采用三言、四言或五言等形式,用2 000多个常用字,编成一篇或几篇韵文,用字力求少重复。通过读读背背做游戏,认识2 000个左右常用字,并受到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启蒙教育。儿童读背上述韵文,等于在头脑中储存一个字盘,一旦遗忘某字某词,便可循段循句进行检索,做到再认,以利巩固。该韵文内容要丰富,可涵盖:道德伦理,天文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礼仪;人物事件,掌故名句;农事节令,饮食起居;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体育卫生,学习游戏……希望能够编成与“三百千”媲美的传世之作,以泽惠于一代代儿童少年。

    2.依据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或重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修订或重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增补后的各年段“语文能力目标”和“教学内容标准”,要改变“文选型”教材的编法,切实把语文教科书编成以课文为例子,以能力培养和方法习得为核心,每组、每课贯穿听、说、读、写、书等语文实践活动的“训练型”教材。此类教材大大加强导学系统和练习系统,明确呈现“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练到什么程度”,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内容确定性高的教材,成为革除“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课就是分析内容”的积弊的基本保证。

    3.阅读教学要改变思路和教法。

    (1)要改变阅读教学思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所用课时多,教学效果差,改革语文教学要从变革阅读教学入手,变革阅读教学首先要改变阅读教学的思路:由侧重考虑“怎样教”变为侧重考虑“怎样学”;由侧重分析课文内容以“得意”,变为“文意”兼得、注重语言的运用;由课上只教教科书、不管课外阅读,变为在教好教科书的前提下,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以使阅读教学增量、增效。

    (2)要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做到重整合,重自学,重指导,重运用。

    一要重整合。即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篇一篇地教课文,而是搞“单元整组”教学或“一篇带多篇”的教学。“单元整组”阅读教学,可设计浏览整组教学内容、学习每篇课文及进行拓展阅读、学习其他内容(如,口语交际、习作)、小结本组学习收获等几个环节。可规定一组教学所用课时,其中课文教学时间至少应压缩三分之一,将省出的时间用于拓展性阅读。“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首创者是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她一学期教了95篇课文,采用两三个课时精读一篇再略读若干篇的教学方法。此外,也可以用“提速”教教材、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教法。总之,阅读教学要整合,课堂教学要提速,课外阅读要“挤”进课堂。

    二要重自学。夸美纽斯说,要寻找一种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谈到“减负”时,提出“要自学,靠自己学”,主张“自教育,学会自主学习”,不做分数的奴隶,而应做学习的主人。当前的阅读教学,“教”与“学”比例失当。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会”和“会学”,要跳出“教”的圈子,研究“学”的路子。重视自学,首先要保证自学时间,每学一篇课文,不自学不开讲。可用“作业纸”或“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凡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就让学生自悟自得,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由敢问到善问,学会提“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问题。其次,要把学生的学,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全程参与,人人参与。再次,要加强自学的指导与辅导。要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要求,提示自学的方法与步骤,对后进生,教师要加强一对一的辅导,以取得因“少教”“多学”而使学生“学会”和“会学”的效果。

    三要重指导。教学有三重境界:教是为了教;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这三重境界都没有否定“教”。“教”即指导、引导、诱导、辅导。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提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内容;②组织、引导自学与交流──要善于根据预设,结合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体现教学重难点、落实语文训练点、能带动整个教学过程、有思考价值和思考空间的主干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读书、思考、交流,在理解和运用语言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③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诱导与小结,要关注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闪光点的发言,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④精心设计练习:预习提纲侧重于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和整体把握,课中练习侧重于对重点句段表达效果的体会和基本表达方法的领悟,课后练习侧重于对语言的积累和表达方法的尝试运用;⑤适度拓展,包括拓展性阅读,联系阅读的练笔以及课后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要重运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更要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运用语言的意识,贯穿运用语言的实践。无论是识字学词、解词析句、读段学篇、探究写法,都要落实到“用”上。常言说,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要通过做,通过语文实践,来培养、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4.习作教学要亲近儿童,贴近生活。

    (1)要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习作。“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教师就不会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学生就不会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畏难情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从容面对了。

    (2)求真、立诚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从第一次拿笔写句子开始,就要求学生说真话,吐真情,说自己的话,说诚实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成人话。这是作文的问题,更是做人的问题。习作做到求真、立诚,就要有具体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读书,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表达的冲动。

    (3)从写句子、写话到习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低年级,鼓励学生写句子、写话。“每日一句”,“画配话”,写观察日记、循环日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中年级要加强观察能力和叙述事情、描述事物的训练。写景、状物、写人、叙事等素描练习,有助于学生看仔细,写具体,宜较多地采用。此外,低中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编故事、写童话是他们的强项,要不失时机进行训练。高年级要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简单的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因此,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写出不同文体的特点,应是着重训练的。

    总之,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写话、作文一直抱着欣赏的态度,鼓励他们细心地观察生活,持续地广泛阅读,他们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有写不完的内容;如果我们鼓励他们写放胆文、生活文、个性化作文,他们就会用童言童语写出童真童趣,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而减少束缚,放胆习作,热诚鼓励,适当指导,应是作文教学的要义。

    5.语文教育要落实“大语文”“生活语文”的思想。

    母语学习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活中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母语的条件和资源,有多方面使用语文的需要,有广阔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在生活中针对实际需要主动进行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使语文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运用语文中享受生活。

    另外,课内语文学习是有限的,学习语文必定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吕叔湘先生认为,课内得之于老师的占三开,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七开。课外阅读、练笔等,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进行课外语文学习,当做自己分内的责任。

    再者,要引导学生向自然、向社会学习。古人尚且提倡并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1世纪的学生更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阅历。开阔的视野,亲身的体验,绝对有助于语文学习,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用种种借口把学生同广袤的大自然、同沸腾的现实生活阻隔,只能使学生变成“井底之蛙”,于学习语文、学习做人都是不利的。

    最后想特别强调,要实现上述改革理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下定决心,大力加强母语教育,并在教学时数上给予保证,在“基本建设”上给予扶持。譬如,在学科基本建设方面,除了组织力量编写供识字用的蒙学读本外,还要商请有关部门研制新时期“小学生常用字表”;开发满足150万字阅读量的、体现阅读经典的《精品阅读》读物。只要领导重视,语文界同仁群策群力,我们就有希望走出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怪圈,渐渐走进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作者:崔峦(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 【上一篇】窦桂梅:成长,需要我们回到“学习的常识” 【下一篇】谈永康:教育就该是平淡无奇的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