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 杰:知识修养与审美趣味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12-09

  • 知识修养与审美趣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

    现在传统文化是一个热点,现在到处都在读,回归到学校来,我编了一套中国传统文化阅读的教材。在编撰的时候我们下了很多功夫,一个就是选诗,因为我是古典文献出身,也选了一些以前不太被注意的诗,因为要求不跟上海市的课本重合,它本来就是一个推广性的教材。

    在选诗的时候,比如一年级选了明代第一大诗人——高启,他是个诗歌天才,他写诗讽刺朱元璋,所以三十多岁的时候被朱元璋找茬斩了,但是他留下了很多好诗。他的诗从语言到愉悦的情绪都是最适合一年级小孩子读的。“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春天去看朋友,一路上的美景加上他自己期待的心情,然后语言上的重复“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我觉得这种诗歌是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读的,大学者钱钟书对他评价也很高。“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其实有些真正的诗歌相对比较陌生,而实际上适合讲学得不要长。“度水红蜻蜓,傍人飞款款。但知随船轻,不知船去远。”捕捉到了船上和岸边的风景的那种不雕琢的趣味。 “城中雪一尺,山中雪一丈。地上都已消,却在松梢上。”杨万里是写绝句的高手,在最简单的28个字里面,说出了一个场景,说出了一个道理,而这些诗是以前的课本教材里面不太会涉及到的。 “鸟语烟光里,人行草色中。池边各分散,花下复相逢。”这是去春游的时候看到的场景,但是你根本说不出来的,他用20个字给你一概括,你就觉得实在妙不可言。如果我们小孩上学都读这样的东西的话,他可能就不反感了。连最大的诗人都说:“没有经过抗战颠沛流离的时候,他这个诗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杜甫伟大。”只有自己经历过颠沛流离的日子,才能知道杜甫的伟大。其实我们讲杜甫为什么伟大,一上来就拿以前对贫富不均的控诉、爱国这样的主题,让低年级的小孩来理解,他是不会有感受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这可能会激发他们的一些兴趣。宋代陈与义与苏东坡是一线诗人,他的艺术水准很高。“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把最微妙的、最细节的这个感受传达出来了,你让小孩去船上就真的有这样一个感受,这对观察自然的方式、捕捉细节的方式都有益处。

    另外,要充分调动汉语言文字的优美。汉语的语言之美在小孩子阶段,讲杜甫那种最高水平的对照,他的语言已经超过语法上很高的艺术性的东西,而有一些诗歌充分调动语言的美,而且写得还通顺。比如寒山的诗,“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运用语言的高度技巧,没有过度地去雕琢,但是这样的诗很容易就作坏、作死板或者别扭。但是这一首寒山的诗很自然,每句前面都用叠字,像念顺口溜、绕口令一样,又传达了山间的景色,我想这是小孩子愿意去接受、愿意去背诵的。又比如说回文。纳兰性德的这个词如果让中小学生接触的话,肯定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可以让他们更加认识到汉语的奇妙。回文就是一句话,从头往前面说,再从后往前说,这个是高度技巧,因为一首词上下篇,每一句都有平仄要求,每一句都要有押韵要求,这不是一般人能玩的了的。“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这个让小孩子去读,让他们知道语言是可以达到这么美的。还有辛弃疾,他最优秀的诗就是忧国忧民的诗,而且词达到了顶峰。但其实他婉约起来也美得很,“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这种像顺口溜一样的,但是又充分表现了语言技巧的。

     “对子,以前的小孩子甚至在识字之前就可以朗朗上口背了,“对对子”现在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我们最大的学者,清华国学研究院当年的导师——陈寅恪先生,另一个大学者,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当时自主招生,陈寅恪先生说考对对子,出了个题目“孙行者”,“孙行者”有一个很好的对风就是胡适之,第一词性是相对的。第二 “孙”跟“胡”对成“胡孙”,“行”跟“适”都是走的意思,“者”跟“之”都是虚词。另外还可以对“祖冲之”,“王引之”。陈寅恪先生一出这个题以后,舆论大哗。这个是小学生的东西,拿来考清华大学的学生真是笑话,居然出这么简单的题目,逼得陈寅恪先生写一封信给刘文典,这封信也变成陈寅恪先生的名文,变成了中国近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名文,就是《与刘叔雅论博学试题书》。陈寅恪先生在信里阐释说,要对对子至少要知道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仄声,而且上下必须相对。第二考语法观念,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第三考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这些东西背多了之后,可以扩大词汇量,可以增加对汉语的敏感度。让小孩背也是一背就背出来了,然后日积月累。我们一课也就让学生背几篇,如果坚持5年,虽然我们给她的还是一小部分,说不定有一部分同学愿意回去找家长要求买完整的回来读,而且小学之后到初中,再读那些相对比较难的诗歌的时候,第一能体会到好处,第二也有基础,不会不分平仄,不知道位置如何摆放,也不会体会不到它的好处。

    这个教程还有一个特点,第一部分是小学的《论语》部分,3年,每年10课,每课两句。第二部分是六年级的《孟子》,也是10课。到了7年级的时候读《世说新语》和《新序》,一个选了8课,一个选了6课。到了后边还有比较难的是选了8课的《礼记》,包括了《大学》、《中庸》和《学记》的片断,还有《颜氏家训》,因为《颜氏家训》是中国家训的一个典范。因为是需要让孩子们背的,所以我们选得都是最精粹的内容,每个课文都不长。《论语》、《孟子》,梁启超曾经说:“因为当时科举考试都考这个内容,小学生都学这个内容,所以这个书就变成了中国人常识的基础,而且是了解国民心理的一个总关键。《论语》已经是中国人的常识,人心都是一样的,中国人面对某件事情跟外国人的反应应该是一样的,但是有几件事情中国人的反应跟外国人可能有一些不一样,这就是梁启超说得这是了解国民心理的一个总关键。《论语》跟中国人起名字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李讷。孔子看到说比做的好的人多,所以孔子说君子的表现之一就是要“讷于言而敏于行” ,言辞不要那么夸张,做事要更要谨远。毛泽东给两个女儿起名就是对孔子这句名言的致敬。再比如“任贤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跟你在一起学,比你好就向他看齐,他不好的地方就回去反省自己身上以后不要出现像他一样令人讨厌的言行。再比如“苏有朋”,不用朋友的“友”,而用有没有的“有”,这源于《论语》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的神舟、嫦娥不断地上天,航天事业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一度也成为众所周知的公众人物,很多的报纸都刊登他的资讯,从那里边我们知道欧阳自远是难产儿,当年他母亲生他半天也没生下来,急得他舅舅在产房门口绕来绕去,好不容易里面传来婴儿的啼哭,他舅舅一蹦三尺高,脱口而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因为他来的很难,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后来这个婴儿就被命名为“自远”。那么,你把这样的一些东西给小孩子讲清楚,不要一开始就当做教条,拿“食不语,寝不言”这样的东西来约束他们。你不知道的就觉得没有文化,但可能这个是中国人两千年的文化,从这个东西进去,你不要一周让他们读两句,一天让他们读两句都是可以的。

    另外,还有两篇短文,一个是《世说新语》,华歆、王朗两个人都有名,俱乘船避难。两个人逃难,在河边有一条小船,两个人走到河边,有一个不认识的人要搭船,华歆辄难之。他面有难色,但是王朗说:“我们的船还很宽松,为什么不让他坐呢?”那就坐了,而后边贼兵的船在追,就快追上了,王朗说:“越追越近了,我们把他扔下去吧。”但是既然已经受了他的托,让他上的船,怎么可以一有危难就把他推下去,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本来两个都是高士,没有什么优劣。从这些故事他大概就可以体会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可以私下管制的。还有一个是《颜氏家训》,这个不是小学课本,是放在初三课本的。《颜氏家训》讲得很好,它说古代圣王就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这个古代龙子要生之前三个月要专门给这个妈妈造一个现在叫“会所”的地方,让她除了营养之外还有胎教,不雅的话不让她听,不好的音乐也不让她听,小孩一生下来就有专门的师傅教他孝、仁、礼、义。所以颜氏就说古代的圣王都这么做,现在老百姓就更应该这么做。当小孩还抱在怀里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你的“颜色”了,知道你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不高兴,知人喜怒。“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我让你做你就做,不让你做就不要做。“比及数岁”,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稍加鞭子打他,少拿竹片去打他了,“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规矩做好了,就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我们现在是只要你有关系什么都能做啊,做了之后受罚了,有时候还陷人于不义,你有关系有能耐的人,规矩不是那么严的。一般没有关系的人,他也试一下,试一下他就进去了。没有法之后,小道教孩子,大道变国家的法律,都是如此。“吾见世间”,看现在的这些家长,“无教而有爱者,每不能然”,看一眼孩子,不能善于教诲,都是不能做,他们怎么办?“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本来要训诫他的,反而奖励他,本来要呵斥他的,反而很高兴。“至有识知”,指他懂事的时候,“谓法当尔”,他就觉得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到这个时候,“骄慢已习,方复制之”,那个时候再来制止他,然后你把他打死都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父母跟子女之间的怨恨就越来越重,“逮于成长,终为败德”,所以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想到了初三、高中阶段让孩子们读一些这样的东西,知道父母的苦心,也知道老师的苦心,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反省他以前的这种成长过程。

    一本书能流传100年,一定有它能传100年的道理它一定是一本名作。我们古代的很多东西,如果好好的去挖掘一下的话,还会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那么我的这个教材还有一个别的教材没有,那就是从初一开始到高三,每一本教材里面都有古代家严选读,这10本教材的选文原来都是我一篇一篇选出来的,后来被审查,增加了一点名篇、名作,稍微有一点调整。

    还有一些古代的名言很值得读。比如像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像顺口溜但总结的很好,不自重就取辱,什么都不怕的会招惹祸害,还是要有一些规矩的,“不自满者受益”,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不自是者博闻”,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见多识广。清代的张履祥给儿子的家训是这样写的,“处贫贱之日不可轻于累人,累人则失义;处富贵之日则当以及人为念,不然则害仁。”提要求你就达不到义的境界了,但是处富贵之日则当以及人为念,你已经富贵了,有能力了你应该多帮助别人,不然则害仁。我觉得这样的家训可能比一些政治教材有用,应该多切入这种可以自身体会的观念,可能他背了一些这样的句子,以后会比较有用。比如说蔡邕有一个《女训》,这是专门写给女孩子的。“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善思,则邪恶入之。”现代的人就知道化妆,把脸弄得漂亮,“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我想这样的一些东西给小孩子读,在他们一年级到初中这样慢慢的一个过程,可能比我们以往的很多的教学方法有用些,至少可以提到一个补偿的作用,我现在是小学一年级五绝,二年级、三年级是七绝,四年级是五句,五年级是七句,六年级是曲。

    第一册书已经出完,每一册后面都有一张光盘,所有的课文全部录音。而录音出版社花了大价钱,我们录音团队是这样的,小学老师可能不熟悉,中学老师可能熟悉一点,是复旦附中的校长,现已76岁的罗传忠老师,上海很多电视台朗诵都是他做的,他经常写关于朗诵的指点文章,出过书,76岁还活跃在上海的舞台和电视台上。第二个是声音非常好,虽然是业余的,但在业界是被很多人推崇的,一个30多岁的女生,她的声音非常适合小孩子听,我们所有的对对子、古诗都是她朗读的。第三位是上海戏剧学院播音艺术系主任宋怀强教授,这是朗诵艺术家。第四位是刘广宁,当年放的外国电影当中有很多可爱少女的形象的声音都是她配音的。所有的内容全部配音录成光盘,在每一册课本的后面。

    最后再看两封选到课本里面的家书,一个是曾国藩的,一个是左宗棠的。曾国藩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曾国藩又要应付皇帝谈论政治,又要带兵打仗,有时候天天打战还要读书,他是文学史上有地位的诗人,有地位的语言文学家,有地位的学者。学者到什么地步?我们大学里的中文有两派,一派是语言文字,一派是文学。曾国藩是诗人,也是语言文学家,对说文解字的东西他都有研究,所以专门的语言文字学家把他列为近代重要的语言文字学家。左宗棠,我们感觉他是武将,但他跟曾国藩一样也给儿子写了很多的信,在信里面就讲了“读书要做到 目到、口到、心到,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渐有所悟。一时思索不得,即请先生解说,一时尚未融释,即将上下文或别章别部义理相近者反复推寻,务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始可放手。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复思绎,乃为心到。今尔等读书总是混过日子,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处。心中胡思乱想,全无收敛归著之时,悠悠忽忽,日复一日,好似读书是答应人家功夫,是欺哄人家,掩饰人家耳目的勾当。昨日所不知不能者,今日仍是不知不能,去年所不知不能者,今年仍是不知不能。”我想这种句子如果让小孩子读个四句,记在心里,他就知道,今天没有知道一些新的东西、学到一些新的东西就不对了,今年比去年没有进步就不对了。我们以前的这些人真了不起,左宗棠对他两个儿子说:“你们也是有身份的,我的儿子,这么大的官,但是你看看你们读书也好,行为样子也好,比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有多大的不同。”现在我们讲人人平等,但是当时身为大官僚的左宗棠对儿子还有这样的要求也是难的。

    回到我们的题目,我还是希望通过这些教材和大家共同的努力能够在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方面多给我们的小孩们打一点好基础,播种一点从语言文学上看是一些美丽的种子。语文老师如果不好,小孩子的时间就都被浪费掉了,他对整个教育制度就会有怨气,如果碰到好的语文老师,从小就养成了从道理上、语言文字上都热爱美的一种习惯,那这种影响是真正可以影响他一生的,积少成多最后是可以影响到我们全社会的。

     

    作者:傅  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一篇】戴汝潜:识字教育科学化问题八论 【下一篇】梅子涵:儿童文学里的作文营养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