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丽敏: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两个建议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8-06-15
  •  

    方丽敏: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两个建议

     

    1.从教材设计出发,倡导活动化的教与学

    从《品德与生活》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更名并没有改变低段德育课程的性质,而且“活动性课程”特征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强化。

    这一强化,首先体现在教材的栏目名称中。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每一课分2-4个栏目,栏目的名称相当于写作的“题眼”,直接点明了栏目的内容和教学的组织方式。统编教材编写的活动性特征,在大多数栏目名称中就已显现出来。

    如一年级上册中“‘网’到一个新朋友”栏目,引导学生通过“网小鱼”的游戏认识新同学;“校园探秘”栏目下,设计了一年级新生寻访校园设施、熟悉校园环境的活动;“玩个课间小游戏”栏目,引导孩子通过玩游戏,学会安排自己的课间生活;“开个玩具交流会”栏目,设计了孩子放学回家后的同伴交往活动;“开个元旦联欢会”,引导孩子通过联欢会的形式迎接进入小学后的第一个新年,并通过联欢会这一集体事件,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和过集体生活的能力。后续的几册教材中,这样的活动化栏目设计继续强化。如一年级下册“和风儿一起玩”“走,看花看草去”“送‘小伙伴’回家”“快乐地分享”,二年级上册“说说我的周末”“全班来跳集体舞”“把‘约定’做成文明棋”“我们一起来设计”“大家一起来动手”,等等。这些栏目,从名称到内容都彰显了活动性特点。

    其次,“活动性课程”的特征还体现在课文的内文设计中。有些课文栏目名称的活动性特征不明显,但内文设计无不是活动性导向。

    如一年级下册“大家一起来”一课,教材设计的第一个栏目是“有人帮,不一样”,这是一个结论性栏目名称,活动性特征不明显。但在这个栏目下,教材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蒙眼画鼻。孩子们通过有人帮和没人帮的游戏比较,体会到“一起来”的意义;又如,二年级上册“我爱我们班”一课,教材第一个栏目名称是“班级生活快乐多”,教材先呈现班级生活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的快乐情境,然后通过小主持人“我也来说说我们的班级生活……”这样的引导语,将教学向活动化过程推进。

    道德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习者体验的深度与强度。创设自主参与的活动情境,是加强体验的有效途径。统编教材从编写设计出发,倡导活动化的教与学,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改良,更是对德育课程教学的改进。

    2.注重规则教育,培养法治精神

    作为课标之外另一个指导《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是“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低段《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写认真落实大纲要求,体现了“注重规则教育,培养法治精神”的显性特征。

    认真研读《道德与法治》低段统编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的每一课都有规则教育的内容。

    以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安排了爱护书包文具的新生规则,“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涉及同伴相处的规则,“我认识您了”一课交代了与老师交往的规则,“上学路上”一课呈现了基本的交通安全规则,这些规则教育内容是教材编写的重点,自然也是课堂教学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段,注重规则教育是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径。

    对低段学生而言,规则往往是刚性的外在约束。怎样将这样的规则转换为柔性的内在自觉,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进行了积极尝试。教材将规则教育的内容隐含在孩子的生活性话题之中,这样不着痕迹地呈现,也带给教学充分的延展性空间。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爱新书,爱书包”板块中,教材创设了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的课堂情境,其中一个孩子一边整理书包,一边提出了“弹弓也能带吗”这个问题。弹弓能不能带到学校,表面上看是一个规则问题,但实际教学却不是简单回答“能”或者“不能”的过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孩子比较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理解小学生活以学习为主,幼儿园生活以游戏为主;接着教师需要组织孩子讨论,既然弹弓、玩具不能带到学校,那么书包里应该装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是在不断帮助孩子认识小学生活的特征,回应“新生活适应”这个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核心主题;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学会整理书包里应该装的书本、文具和水杯等其他生活必需品,新生活自理的教育也暗含其中。

    这样,将规则教育内容在生活情境中体现,不生硬,不突兀,贴切自然;同时,生活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也给教师教学提供了延展性空间,让规则教育入脑、入心,润物无痕地被孩子接受,并规范他们的行为。

  • 【上一篇】陈大伟:幸福与教育的关系思考 【下一篇】池昌斌:对学生秉持敬畏之心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