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现宾:增强研究意识,掌握研究方法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3-31

  • 增强研究意识,掌握研究方法
    ——从几个例子谈如何研究学生

           反思:
           Why——1.为什么要研究学生?老话题:备讲辅批考评补,不是一直在做吗?
            2.为什么“备”了,还说我不了解学生?

           What——1.我真的了解学生吗?2.怎样才算是了解了学生?到底什么是了解了学生,标准是什么? 3.需要了解什么?了解到什么程度?
           hoW——1.怎样去了解学生?2.了解了之后怎么办?
     

           一、引例:分数(孙家芳,2013.06)
           (一)现象:学生的原始困惑
           【分、分钟,时、小时,有时候是人为造成的理解困难】
           (二)归因分析:1.思维的隐蔽性。2.词语的多义性。3. 数学词语(符号)的特殊含义。4.老师的权威性。5.老师的忽略……
           (三)对策——使思维(困惑)显性化:1. 课堂平等,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2.课堂开放,重视学生的不同甚至奇异答案。 3.写数学日记,特别是困惑。4.找准原因,适当引导……
           二、引例:关于等号(任景业,2013.05)
           (一)现象:学生不容易理解。
           (二)归因分析:代数思维难建立?小学生的思维水平? 数学的特点?
           (三)对策:广泛或深入的思考或调研。
           例:刘加霞的研究:《青蛙歌教学的尴尬》(2007.05、06)
    很多学院派的教授、专家甚至国际大家都对小学的分数、字母表示数非常感兴趣,为什么?

           例:分数研究专辑(张丹等,2014.04、05)
           三、引例:“这三种水果我都不爱吃”
           (一)现象:尊重学生。
           (二)归因分析:老师的尊严;师生平等;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的尊重;数学本质。
           (三)对策:放下师道尊严;呵护学生的质疑;把握数学本质。
           例:《呵护质疑  让学生收获更多——“认识多边形”》(宋艳敏,2014.12)
           四、引例:课堂上我们该教些什么?
           (一)现象:1.学生已经会了,还需要教吗?2.我们认为挺简单的,可学生怎么也学不会。
           (二)归因分析:凭老经验;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即使知道,也没有好办法;数学本体性知识缺乏;缺乏理性思考或研究……
           例: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2014.10)
           (三)对策:
           1.有意识地了解或调研,弄清学生的学习起点。
           几种常用的调研方法:(1)问卷调研,准确全面。(2)随机访谈,以点带面。(3)课堂观察,及时“补牢”。(4)作业分析,正确归因。
           2.找准学生的困难或困惑。
           确定原意——还原过程——究其根源。
           3.在实践中产生困惑,在困惑中学习、研究。

    作者:殷现宾(《小学数学》杂志副主编)

  • 【上一篇】朱德江:深度学习 【下一篇】管尤跃:品茶与教学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